星期四, 19 12 月

六家林氏問禮堂
竹北六家原名為六張犁
早期住戶幾乎全部都是林姓人家
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
林爽文事件發生
林先坤號召鄉民組成義勇軍
協助清廷平亂
獲頒「褒忠」匾額
道光11年西元1831年
林家第三代林繩褒高中鄉試武舉
隨即在次年創建「問禮堂」
嘉慶二十三年
清廷賜林氏父子為奉直大夫
於是在問禮堂右側
興建燕尾式屋脊的「大夫第」
與「問禮堂」並稱為
「南北雙廳、文武雙舉」
問禮堂是一棟坐東南朝西北古厝
距今已經有二百多年歷史
前後三進
左右各有跨院客房的四合院建築
面積約有300平方公尺
堂前圍以矮牆形成中庭
院內石砌台基/石門枕、磚刻拱門
橫披精緻窗雕刻等
充份展現古老建築藝術之美
堂內原供奉玄天上帝
及清朝頒賜的聖旨
林家族人也稱之為「北帝廳」
它是族人的議事堂
也是族長調解族人紛爭的裁判所
整座建築群中唯一
使用磚窗的左右兩側廂房
一說是拘禁犯人的看守所
另一說是林氏家業正旺時的金庫
問禮堂目前也已編列為
國家的三級古蹟
縣府有意將它規畫成為
地方的文史展示中心
問禮堂在格局上可說是
三堂四橫的大宅院
但整體上是由一個四合院所構成
兩旁加建橫屋
合院後方再加一座五開間的房屋
稱為枕頭槓
合院中間有一個天井
為前堂與正堂的中介空間
左右的南北廂與橫屋間也有天井
以達到通風採光的功能
在構造上問禮堂
可說反映出客家建築的特色
在牆身部份
底部下段以卵石勒牆腳
上部則以一層灰磚來收邊
再承接土埆磚牆
外表塗上一層白色灰泥
內部多為土墼磚壘砌
屋頂沒有纖細的翹脊
屋坡依尊卑序位逐次降低
正廳部份和廂房均為火行山牆
兩側較低屋頂則為水行山牆
大木結構多為硬山擱檁
間或採用穿斗式構造
正廳脊檁下
保有粵東建築常見的副檁
相當具有客家人簡樸的性格
問禮堂後方的石造小祠
其內供奉朱阿羅牌位
又稱為「朱羅伯公」
朱阿羅為林先坤的僕人
一生追隨林先坤建立六張犁家業
在乾隆末年死於閩粵械鬥
林家人為了感念其忠勇
特地將其衣冠葬在此地/並建小祠祭祀
林家後代至今仍定期祭拜
事實上問禮堂的建築年代
較林家來臺祖的故居大夫第要晚
一直要到清道光十一年
西元一八三一年
林家來台第四代
林先坤的第三個兒子林國寶之子
林秋華在鄉試高中武舉人
返回原鄉廣東饒平祖祠
祭祖立桅後衣錦榮歸
林國寶因此在六張犁
就是今天的六家城東挖土填池
創建問禮堂
作為接待賓客之用
六張犁林氏/自林先坤以下一門俊彥
當其全盛時期
來訪賓客及門生故舊絡繹不絕
由於當年交通不便
因此以問禮堂之左右跨院
權充客房提供住宿
而另外一個作用是作為
父子兄弟之辦公議事場所
問禮堂建構之前
家族議事號令在善慶堂
就是今天的大夫第
問禮堂建妥之後
善慶堂專以崇祀祖先
問禮堂為林國寶處理日常公務
及族眾議事之場所
問禮堂前為一大禾埕
是全聚落曬稻子的廣場
並與大夫第/共同圍塑這個開放空間
因此
問禮堂可說是林姓聚落的中心
目前禾埕前方仍保留旗竿座
經過一百多年的環境變遷
也只能透過環境
所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
來感受當時/林家叱吒風雲的場面了

永靖餘三館
名列臺灣十大古宅之一的
彰化永靖餘三館
是創建於清光緒十年
西元一八八四年
完成在光緒十七年
距今已經有120年的歷史
整體造型典雅
混合閩南及粵東之傳統建築特色
民國七十五年/遭韋恩颱風毀損嚴重
近年整修完成已恢復昔日舊觀
宅第取名為「餘三館」
乃是為紀念祖先
艱難創業垂留後代
此後蔭澤世代子孫
多福多壽、多子孫的涵義
餘三館的歷史大約可
追朔到清康熙末年
陳氏祖先自大陸廣東渡海來台
在彰化永靖地區開墾定居
後來陳氏致富成為地方望族
曾建一大屋名為大公宅
以作後代子孫的居處
可惜這座大屋毀於道光6年
西元1826年的閩粵械鬥
同治11年西元1872年
陳家子孫在原大公宅廢墟上
重建堂室以供奉祖先
到了清光緒年間西元1884年
再擴大原有規模建大屋
歷時7年半完成一座
三合院的大宅院餘三館
餘三館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大宅院
對內充滿凝聚向心力
對外展現防禦性的傳統風貌
在大厝完成後
兄長陳有功分得/正身左側及左護龍
弟陳潤身分得/正身右側及右護龍
前則有門樓一座
上面懸有光緒己丑年
西元一八八九年所立之
餘三館匾一幅
進入大門之後
中以矮牆分大埕為內外
整座宅第坐西朝東
取紫氣東來之意
格局為三合院
前有水池及門樓
正堂前帶軒亭
外護龍比內護龍長
這種佈局稱為「一字二彎」
是閩南及粵東一帶/常見之傳統建築
正堂前之軒亭是
整座宅院雕刻彩繪最精美之處
門楣上懸有初建主人陳有光
在同治十二年所得功名
而立之「貢元」匾
堂內佈置太師椅、八仙桌、供桌
以及「恩授貢元」「成均進士」
執事牌二對
都保持相當完整
堂上祭祀自木苑公以下
十四世之先祖命名為
「創垂堂」以感念先人
創立家業,垂留後世之德意
正身是七間起
左右護龍各為五間起
中間明間木構架為三通六瓜
雕畫精美
室內壁堵仕女、小孩圖
朱紅及黑底金線裝飾吉祥圖案
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壁堵有永靖人士魏統勳法書
以黑框紅底金字的家訓
呈現出餘三陳家/忠厚傳家遠的意味
正廳外側隔板上
浮雕「白髮漁叟」、「執扇仕女」
皆相當有水準
正身廳前有四腳拜亭
以四根龍眼梭木柱為架構
台基高約五十公分
與正身台基同高
這座軒亭屋頂架構
為六架卷棚歇山式
並有優美的曲線起翹
簷下六架四瓜結構
是餘三館雕刻彩繪精華
軒亭與兩側護龍屋頂
有六個鯉魚漏水孔
下雨時雨水集於天溝自魚口吐出
成為趣味景觀
左右護龍與正身相較
是屬於次要從屬的地位
但在格局上仍是獨立完整的
以中央廳為核心左右相對稱
門楣上掛「歷山」/「雷澤」橫匾
屬筆「光緒己丑仲冬上浣
新新軒主人書」
這新新軒主人即為陳有光本人
陳姓也是舜的後代
舜曾耕於歷山、捕於雷澤
事蹟見於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的故事中
所以在護龍廳懸
「歷山」、「雷澤」匾以示不忘
門聯都以「餘」、「三」/為崁首聯
餘三館除主體建築外
在門樓外也有一方池
長約二十公尺、寬約五公尺
是創建時就有的古池
日據時期
是神社公園的一部分
在池邊設有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卸遺蹟碑一座
餘三館目前是隔著農田面對馬路
整個三合院向東偏南
在該村村廟五福宮的祭祀圈中
是屬田墘角
對湳港西的老一輩稱「田墘」
人家就知道是餘三館一帶

Share.

3 則留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