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竹塹開台進士第
新竹古名竹塹
在西元1733/淡水同知徐治民
以莿竹環植為城
1826年/竹塹士紳鄭用錫等人
奏請改建竹塹城獲准
重新勘定地基
並於1827年興工
築造周圍為八百六十丈
高度一丈五尺
深度一丈六尺的磚石造城牆
並建立四座城樓
東門為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
南門為歌薰門、北門為拱辰門
東門迎曦門是竹塹城僅存的城樓
為一幢二層樓的建築
城牆雉堞以燕子磚砌成
城樓下段為城座
以唐山石及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
上層城樓原為木構造建築
現已改為混凝土造
城樓結構共二十四根立柱
屋簷為「歇山重簷式」建築
屋脊輕巧地如燕尾翹起
簷下飄逸地垂掛精雕吊筒
東門城現在已列為二級古蹟
而護城河經過整修
現也成為新竹市親水景觀渠
而位在北門街上的進士第
就是開台進士鄭用錫的宅第
鄭用錫為清淡水廳竹塹人
西元1810年/嘉慶15年中秀才
嘉慶23年中舉人
道光三年赴京殿試
賜二甲進士出身/是開台進士第一人
對於新竹的文風倡導不遺餘力
有竹塹詩人之稱
在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年逝世
對新竹而言/鄭進士是個不朽的傳奇
鄭用錫原籍福建金門浯江
祖父鄭國唐在清乾隆40年
攜子崇和、崇科、崇吉渡海來台
先落腳苗栗後龍
後再遷居竹塹城/北水田街現在地址
鄭用錫生於清光緒53年
在苗栗後龍出世
後來因為水土不服
隨父移居新竹北門
鄭用錫宅第是一龐大的古厝群
建於西元1838年/道光18年
如果從空中俯瞰則呈現出
多個日字形的四合院群建築
細細品味進士第
您會發現其做工細膩的一面
門面為一般大戶人家
常採用的凹壽狀的形式
其石雕木作與裝飾功夫
堪稱一流作品
鄭用錫在返台後
在道光18年/西元1838年
著手興築鄭家宅群
而以「進士第」為主建築
向左依次延伸為「春官第」
「吉利號」、「鄭氏家廟」
為面寬五開間格局
方位坐西北朝東南
三進式四合院形制
逐年依序連棟建築
建築面積十分龐大
進士第的宅群
以梳理式的金門厝型為藍本
是一個封閉式的小型社群
儼然是金門聚落建築的翻版
也代表著緬懷浯江原鄉之意
為台灣早期/金門厝建築的典型代表
進士第一進門廳/正面入口為雙凹壽
屋頂做燕尾翹脊
左右明間對稱螭虎圍爐的
漏窗、麒麟裙堵石雕
牆基櫃檯腳雕飾,石材厚實
規格碩大,雕工精細
次間牆堵則以金錢紋拼組磚砌
作工講究
大木屋架採二通三瓜式
步口棟架承重樑則大型獅座雕飾
造型鮮活生動
螭虎頂斗與倒吊蓮花/更是工藝精巧
而鰲魚托木雕刻
則寓意「獨占鰲頭」
門廳精采的題材/集視覺焦點一身
充分展現門面氣派/與富豪的財勢
進士第二進目前正廳
供奉鄭氏祖先與神明
門額上有擂金「文魁」匾額
三關六開格扇門欞先以木雕做框
再以「卍」字襯底
再鑲崁螭虎、詩句、博古圖飾
雕工可說極為華麗
門廳與正廳穿斗式屋架上的托木
均雕飾各式栩栩如生的吉祥人物
今日雖難掩破落
但仍不難窺見鄭氏家族
過去的繁華榮景
而在進士第旁的鄭氏家廟
家廟建築材料多由大陸運來
匠師則以同安/金門一帶工匠為主
前埕石座旗竿座與廟內牌匾
皆為重要文物
右側與吉利第間的/紅磚斗子砌夾牆
隘門,燕尾脊等
都能反映出這座建築物
受金門地區建築影響的獨特風格
目前與進士第都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五溝水劉氏古厝
位在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
有座全省最大的宗祠
佔地約有2.5公頃客家伙房屋
二堂四橫圍屋式的/客家合院建築中
無論是門匾對聯
還是彩繪浮雕
處處可以見到勸勉族中後代子孫
做人處世、勤奮好學的/銘言和典故
將客家人重視/教育為最大投資的傳統表露無遺
置身其間益發懷古幽情
每當星期假日總是能吸引
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觀光客
可以算是全國有名的觀光聖地
劉氏古厝建於一八六九年
距今已經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
在劉氏宗祠前面有一條小河
有如護城河衛戍著宗祠
潺潺流水象徵子孫的生生不息
財源滾滾的象徵
寬敞外埕前種有
百年原鄉金絲竹叢
美麗的植栽乾淨的環境
襯著不遠處的大武山
古厝後方的檳榔樹
遠山近水、綠樹紅花
劉氏古厝寧靜優雅地置身在其中
劉氏古厝位在萬巒鄉五溝水村
聯外道路的入口
位置可以算是相當顯眼
開車只要到五溝水
就可以看到這座百年古厝在其中
開基祖原是住在廣東省嘉應州
鎮平縣招福鄉/八輪車戶的劉姓族人
在清朝乾隆年間
組成祭祀公業來到五溝水開墾
再由後代子孫於清同治9年
西元1864年開始陸續興建
二堂四橫圍屋式的客家合院建築
由於歷經時代動亂
前後歷時45年
到日據時代明治41年才建成
劉氏古厝最初建好時
只有左右兩橫屋
後來重修時又加上左右的
「然藜閣」與「重光樓」兩門樓
以及外橫屋和花園的
巴洛克裝飾圍牆與涼亭
因此兩座門樓與橫屋
無論材料、構造、尺寸
與美學意匠上都與原先不同
甚至其右外橫屋還建成
當時最時髦的大正樣式洋樓
可以看出當時劉家的財力
以及在村中的權勢
清朝時期/劉姓族人劉成台、劉成金
與父親劉清元三人
均曾榮獲朝廷「貢生」
所以在劉氏祠堂的屋脊上
建造燕尾造型以顯赫其家勢
前門的燕尾線條明亮優雅翹起
脊背則飾以雕花剪黏
正廳的燕尾則因
毀於颱風重修之後較為樸拙
脊背部份用鏤空花磚則是分散風力
減少承受強風吹刮之虞
頗有「力學」理念
寬廣的明堂,遼闊的視野
是台灣少有的
劉氏祖先遙尊帝堯
劉邦、劉秀為先祖
自五胡亂華後遷到江南
落腳於彭城就是今天江蘇省銅山縣
即以堂號「彭城堂」
現在我們在彭城堂
四個角落的彩繪上都畫上蝴蝶
因為「蝶」與「耋」同音
比喻有久遠、長壽之意
彭城堂堂號上方有交趾燒
人物栩栩如生
是文王、武王取天下的故事
正廳堂號旁的門對是
「卯金啟瑞」、「乙火騰輝」
則是從文字學的觀點去解釋
劉姓的來典故
在劉氏宗祠門樓背面
懸掛一門匾「大乙重光」
典故出自勤於研究歷史經典的劉向
勸勉後代能好好效法
劉露勤學做事的精神
「太乙真人」也與大廳的對聯
「乙火騰輝,卯金啟瑞」相輝映
五溝水是目前仍保存完善
而且頗具特色的客家聚落
有許多戶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
客家伙房屋
客家人的伙房就是指同一祖公的子孫住同一家共同開伙
生活在一起的空間
由於住的人相當的多
所以一座伙房的建築面積
常常可達數百坪以上
伙房的建築是揉合客家人早期住宅
穿鑿屋通風與土磚屋冬暖夏涼的優點
採用現代材料興建成的
並以祖堂做為中心
從前在五溝水流傳著一句話
不到五溝不入流、不入劉也不入流
意思是說
客人到五溝來作客或念私塾
一定要來劉氏宗祠內
參觀並學習劉家的生活作息及知識
如此才算是有休養有學識的人
這句諺語把五溝水
帶上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
五溝水的私塾
在西盛路上的觀海山房
目前仍保留其原風貌在
屬於西洋式的觀海山房
曾經培育了許多學者與讀書人
如今
雖為私人所管理
但仍保留著相當地完整性

Share.

2 則留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