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莒大埔福正聚落
談到馬祖莒光島
立即映入孤島上白燈塔的畫面
東莒三寶之一的東莒燈塔
又名東犬燈塔/創建於清同治11年
距今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
在民國七十七年被內政部
評定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
也是馬祖地區唯一的二級古蹟
在東莒燈塔的襯托下
福正沙灘顯得格外潔白細緻
東莒曾有繁榮漁村
接連著的就是這片沙灘
尤其在夕陽的時候
星光下沿著沙灘漫步
會讓人一時恍惚錯置時空的感覺
以為來到人煙稀少的世外桃源呢
其實這如夢如幻的沙灘旁的聚落
就是東莒最大的聚落福正聚落
福正村曾經是東莒人口
最多的繁榮漁村
民國60年代左右
由於馬祖海域漁源枯竭
人口大量遷移到台灣
到今天只剩下/十多戶人家居住在此
島上最熱鬧的聚落/也移轉到了大坪村
由於福正村已經列為聚落保存區
村內倒塌的的閩東傳統石屋
徵求屋主同意後部分完成修復
漫步遊走在階梯巷弄間
加上海風輕拂
彷彿又回到昔日漁村情景
當地人常說「夏福正、冬大埔」
意思就是指過去的居民
隨著季節不同而往返遷移於
這兩個村落之間
這兩個村落/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冬季時吹起東北風
東莒島南邊的大埔村/可抵擋寒風侵襲
夏季時吹西南風
居住在北邊的福正村最適合
福正村澳口有寬廣平坦的潮間帶
傍晚適合戲水與挖蛤
晚間可前往「踩星沙」
夜間的沙灘上只要經過踩踏
就會出現星光閃閃的微生物
猶如沙灘上的星光
經常令遊客興奮不已呢
東莒島上除了福正聚落之外
另外還有一處百年的聚落
大埔聚落曾是繁華的漁村
卻因為時空的變遷而沒落
現在已經沒有人居住
但卻保存十分完美
堪稱閩東式建築/被遺落的一顆珍珠!
大埔聚落經過整理後
清幽古樸令人思懷古之念!
大埔原名「大浦」
福州語彙「浦」為小港灣之意
東莒早先盛產黃魚、鯧魚與帶魚
大埔是島上次於福正的
第二大傳統聚落區
澳口開口向南
為一個天然港
港灣景色相當秀麗
聚落區朝向的「對面山」
正好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
在大埔澳口外面不遠處
有一座林坳嶼立於海上
島上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與景觀
目前並沒有交通工具可以前往
遊客只能遠眺美景拍照留念了
以往大埔/是一座人丁興旺的大漁村
國民政府遷台之前
聚落內民家就有50餘戶
居民200多人
港外停泊近百艘大大小小的漁船
村內蓋有一座白馬尊王廟
但後來由於漁業蕭條
人口大量外流
村內只有一兩戶人家/偶而前來居住
往日的榮景也已成追憶
從大埔聚落地景的觀察中
我們可以清潔了解到
花崗岩這種在地的材質
被使用到民宅的建材上
建築的高低錯落
也都順應地行所建成
如此使得民宅的人文地景
與自然環境作充分的結合
在大埔聚落中處處可見
至於大埔聚落建築特色:
大都是傳統民居類型
包括下列三種
單體住屋型式
有四面圍蔽與三面圍蔽兩種形式
曲尺型雙合院住屋
主體建築多為/石牆瓦頂之傳統樣式
而附屬建築則多為
單間框架體之鋼筋混凝土
加牆磚造平房
另外就是開放型的三合院住屋
在建築材料構成上
與曲尺型雙合院類似
現代民居類型
包括「單間框架體」/「雙間框架體」
以及「曲尺形框架體」三種類型
其中單間框架體者
多為傳統民居的附屬建築體
在進入大浦聚落
首先映入眼廉的
是一個民房牆上
有艘漁船出港的圖案
是由貝殼所裝飾
雖然現在看起來有點損毀
不過還是令人印象深刻
在其正前方就是大埔的觀景涼亭
是眺望林坳嶼最佳的地點
到東莒看老房子/絕對是必備的行程
除東莒燈塔下方的福正聚落
在大埔石刻旁的大埔聚落
也是相當值得一看的地方
社口楊宅古厝
社口楊宅古厝群位在清水社口
海濱路/41、43、53、55號
不過現在已經改為/鎮新南路116巷
建築群由3幢古宅相連
社口楊宅創建於清同治七年
西元1867年
至經今已有144年以上的歷史
是清水唯一有燕尾屋脊的民宅
每一幢建築都是/坐西向東一進四護龍
建築不但具特殊性
更蘊涵豐富的歷史意義
最裏面的一棟三合院
是在昭和十年關刀山大地震後
所建的古厝
這也是楊肇嘉的故居
只可惜已在日前遭建商拆除
目前僅存一片瓦堆
楊家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
乾隆年間/由開台祖楊咸曲率弟渡台
原居住在西勢莊以經營實業起家
直到楊金波時才遷居到社口
由此可知楊宅/應該初建於道光初年間
後來又陸續的整修形成今日舊貌
楊宅群正對鰲峰山
方位座西朝東
三宅外牆無形中
劃出一條筆直的建築基線
並立於巷道
三棟三合院的式樣雖有差異
但建築形制整齊一致
皆為單進多護龍三合院
建置內外雙院門
將宅院內部分為內埕外埕
院外則為共用寬闊廣場
與生活的空間
三幢院落間均保持寬敞棟距
具有通風、採光與防火的功能
清水楊家祖籍福建省
泉州府同安縣人
漢朝弘農楊震受封四知堂
所以在清水楊家
各戶皆以堂號四知堂
乾隆21年渡台的/清水楊家開基祖
楊咸曲福建南安銀同縣人
咸曲父親運裕公等四兄弟
相偕舉家渡台時
最初落腳於/牛罵頭的西勢庄從事開墾
到了楊咸曲孫楊金波
在1882年/中進士後才舉家遷往今
社口楊厝定居
後又因功賞戴藍翎
官拜提督兼道台
一家五代百餘口文風鼎盛
前後出了13位秀才
清水楊家子孫尊楊咸曲為開基祖
鎮新南路3號宅第
在1935年地震災後由楊丕若
號召兄弟整建正堂與護龍
形制上至今仍維持原貌
在宅正堂擺設莊嚴典雅
門楣上有多幅/日據風尚的流行彩繪
而且保留大木桁架
斗拱與傳統工藝裝飾
沿用清光緒年間的門板書畫彩繪
遺憾的是正堂壁板彩繪
已因後代自行粉刷所覆蓋
護龍則使用改良牆體
不作馬背山牆與泥塑花飾
但仍維繫燕尾屋脊
而內牆則以釉瓶漏窗
粉刷上白灰泥
凸顯出不凡的裝飾品味
而現有的1號宅
是楊家三幢建築群中
唯一沒有燕尾脊飾的宅院
以傳統卵石為牆基與斗砌的磚牆
正堂門扇是/木刻螭虎圍爐漏窗雕飾
素雅古樸
屋架採穿斗式桁架
亭廊斗栱工藝精實
可惜正堂內的許多重要文物
不是散失就是被偷竊一空
而左外牆在921大地震坍塌
社口楊厝最大的特色
在於屋頂的燕尾脊
它們不像廟宇那樣高聳
在空中像燕尾一般/向上平直伸展出去
磅薄氣勢中壓著謙卑的角度
楊宅的格局與一般中部建築不同
除有兩道圍牆
在內外牆間又有左右廂房
三宅皆是雙護龍、雙圍牆
護龍多出一間銜接圍牆
合圍成封閉的內院
這是座公共開放
和私人獨立清楚分明的空間
社口楊家古厝群/前面中間的八卦井
是過去/楊家子孫共用的一口深水井
雖然年代已久遠
依然冒出源源不斷的井水
而在外前埕則是開闊廣場
兩側各有清同治提督所立旗桿座
據說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
為免於美軍的轟炸
將高聳的旗竿鋸成數段/藏於巷弄間
如今只能看到/所剩的一小段旗桿了
為了保護珍貴遺產
台中市政府已在100年5月
將清水社口楊宅
指定為台中市市定古蹟
希望在不久我們
就可以看到社口楊宅的歷史風貌
2 則留言
真是世外桃源
大埔聚落並不在大埔石刻旁,別弄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