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竹坑陳德合古厝
位在龍井竹坑
南寮登山古道旁的陳德合古厝
是陳家的祖先在清乾隆年間
從福建漳州遷移到此開墾荒地
陳家先人取三綱作為家訓
陳家古厝就以/「三綱堂」揚名鄉里
入大門過天井便到正廳
左右各建有三排之護龍
第一排最短
第二排稍長
第三排最長
形成美麗的曲折
目前尚保持有統樓一座最具特色
據說該宅之建造年代
約在一百二十多年前
陳家古厝是二進的三合院
左右雙護龍大都以磚造為主
部分用土埆來建築
除了正門之外
還有側門可以進出
日據時代曾經整修過
但大致還保有昔日的風貌
屋頂尾脊所採用的不是
中國傳統的燕尾馬背建築格局
而是仿照日本神社建築
這與日據時代重建有所關連吧
在正廳門楣上/刻有陳德合三個大字
到底陳德合是人名/還是別有用意呢
原來是主人陳永維,與陳望
與曾進士為了結義兄弟
將它取名為陳德合做為紀念
正廳兩旁的窗櫺上
還有龍飛、鳳舞等雕飾
另外兩個側門上寫著
富與貴、安之局
加上兩旁水車堵上的/泥塑、交趾陶
生動的歷史人物造型
顯示主人為結義兄弟之用心
從正廳後方還有二進廳
旁邊有一通道可以通往後方
雖然只是短短的數公尺通道
不過在兩旁的土磚建築
屋頂用竹子編織的天花板
加上牆上先人所留下的歷史痕跡
走過這段時光隧道
就有如經過百年歲月的感受
這種懷舊之情讓人傷感啊!
走出時光隧道牆上寫著講古石
原來在屋旁邊有兩塊大石頭
應該是可以讓人坐著聽講古吧
沿著通道行走
彷彿又走進另一世界
這裡的房舍/幾乎都是用土埆來建築
由於時代久遠
房屋幾乎都已經半毀損狀態
而且大部份都已無人居民
給人格外悽涼感受
這些百年以上的古老建築
都是那麼令人難忘
今非昔比我們應該知足了
在這些古厝中有一座百年古井
據說這古井/已經有120多年了
裡面水質依舊清徹無污染
真是佩服古井/是老祖宗的睿智之舉
取之不盡呢!
所以將其稱為『真正勇』
以前這座井可是說是此宅院居民
民生用水的命脈呢
古厝前的半月池還有幾朵花
襯托出半月池的靜雅
據說原本旁邊還有一個太陽池
但早已被填平了
這個池塘/以前是防敵人直接攻打進來
所以前面做了一個大池塘
來延緩敵人攻打時間
屋內人可在敵人涉水時
就可以在屋內/準備武器來對抗敵人
在半月池旁有個凹進去的磚牆
中間還有一塊石頭
據說
這裡以前是綁牛的地方
大家一定很納悶
那麼小的石頭那能綁得住牛呢
傳說只要牛綁在這個地方
就會一直繞圈圈而且不會脫逃
大家覺得這個石頭具有神力
就將它一直保存著
這種傳說故事在百年古厝中
可不曾中斷過
信不信就由您了

竹東隴西堂古厝
新竹縣竹東地區
原稱為樹杞林或象棋林
地名起源在殖墾初期
這個地區原為樹杞繁茂之地
所以取此來命名
漢人入墾前
樹杞林一帶往昔是
原住民棲息狩獵、遊耕之地
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改稱竹東
因為位於新竹的東邊因而得名
轄於新竹州竹東郡
早在清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
客家移民入墾此地
到了道光末年漸漸形成一庄
但只局限於九芎林一帶
樹杞林一帶/僅僅只是農業要地而已
到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
九芎林因屢次遭受/竹塹溪氾濫影響
漸使市街芎林老街漸漸趨於衰頹
樹杞林庄與當時已極為興盛之
北埔街有聯繫之便
於是便取代之
而發展成為古時
竹北到堡東部之首要街市
竹東的開發以溯頭前溪而上
最下游的下員山、頭重埔
麻園肚地帶成為開發最早的地區
而竹東隴西堂的由來是清初
移民竹東的士紳彭開耀
因為經商致富
彭氏耗資二十萬兩銀子
費時兩年多大興土木
分別鳩工構築五座宛如廟宇
古色古香的大宅第
分給五個兒子
現在僅存隴西堂和信好第
見證彭家昔日的榮景
隴西堂位於康寧街
分為上下兩座
上隴西堂原為一座
四橫雙圍牆的三合院
如今僅存一座門屋及正廳
下隴西堂保存上較上隴西堂完整
底層以鳳山溪之卵石做牆基
後用紅磚圍起來
因為當時還沒有水泥建材
磚頭的黏合/以米、糖、鹽混和而成
到現在依然相當堅固耐用
我們從竹東老宅、寺廟
以及政府機關的分布顯示
竹東市街的開發是由東寧路以西
康寧街一帶開始的
這個地區/也是早期人口最密集之處
同時也是早期街市的所在
也是竹東最老的老街
座落在竹東鎮康寧街的/彭宅隴西堂
建築上相當氣派
雖然只是住宅
卻宛若一座祠堂
在宅中的祖廳上
他們列祖列宗的香煙仍然不斷
總牌上大書寫著/隴西兩個字的堂號
說明他們的來處
彭氏相傳為彭祖之後
從清代開始
閩、粵彭氏有部分移居台灣
並以隴西做為其堂號
在古代中國北方
是沒有偶像崇拜的
這股清純的遺風
如今卻赫然見於彭宅的祖廳上
廳上所供奉的神明
一概沒有神像
而是把神明的名字寫在紅紙上面
然後把紅紙貼在牆上
數千年來的古風留存至今
在台灣是很少見的
隴西堂在以前原只是一土埆厝
日據時代重建後成今日模樣
堂為三合院建築
外護龍較內護龍長
前有一道圍牆
西側護龍與外護龍
因腐朽破落已被拆除
由東寧路轉進康寧街
可見上下隴西堂
位在135巷的上隴西堂
正廳仍保留傳統樣式
而新竹客運竹東站後方
還有另一座古宅隴西堂
為了與前者區分
當地人習慣稱為下隴西堂
該宅包括正廳及左右各護龍
保存也較為完整
下隴西堂之地磚、石磚
全都由大陸進口非常特殊
在屋後有一座山
意謂著「前有河,後有靠」
活的風水住起來平安
後面有高山,排水容易
而外層的圍牆則是為了
防禦原住民攻擊及防颱的功能
這在清代客家人的村落
是很典型的房子
入門之後
在正廳門楣上/書有「隴西堂」三字
樑柱上瓜筒、木雕、彩繪
都是標準的傳統客家建築型式
正廳左右聯
隴畝稻香常入座
西園翰墨久傳家
將客家傳統美德觀念表露無遺

美濃林春雨古厝
人情味相當濃厚的客家小鎮美濃
過去曾經是台灣菸葉重要產地
在鎮內分布許多古老菸樓
成為攝影愛好者取景的聖地
加上古厝民宅和古蹟建築
中正湖、敬字亭、東門樓
使美濃成為南台灣
最有魅力的觀光小鎮
如果能夠前來走訪美濃小鎮
絕對不能錯過鎮上的這棟老建築
一定要拜訪美濃菸葉大王
林春雨的故居
菸草曾經是美濃的經濟作物
五○年代美濃鄉間菸樓林立
美濃的菸草大王林春雨先生
他是生在清光緒二十一年
西元1895年七月十四日
祖籍廣東平遠縣
早年擔任公職
民國二十八年當時四十五歲的
林春雨先生開始投入菸葉的種植
為了擴大生產規模
陸續向政府申請河川地開墾耕種
在全盛時期/菸草種植面積達十六甲
擁有菸樓十棟
成為當時美濃的首富
早期的美濃為了防禦異族的侵擾
居民種植刺竹林以作圍牆之用
以高牆封閉夥房四周
只在禾埕前方留一柵門以供出入
柵門大多以磚石堆砌/並以厚木板為門
而比較富裕的人家
會將柵門加以裝飾
築高聳之飛脊稱為門樓
而林春雨門樓在當時
可說是有錢人家的象徵
1995年當時政府/正進行都市計畫
門樓差點面臨拆除的命運
後來因為家族上百位人士的連署
終於使門樓得以保留
林春雨古厝是一標準的
客家傳統三合院宅第
在門樓上貼有五福臨門紙
這是客家人傳統過年習俗
每到農曆過年時
家裡的門窗要貼春聯/和五福臨門紙
祖先牌位或者神案前
必須要燃香不絕
表示「點長年香」意思
除了客家習俗之外
林春雨古厝的建築
也保有許多客家建築特色
在材料的運用上
幾乎都是因地制宜
用泥土、用火磚、用木、用竹
都以建築物的在地資源優先考量
林春雨古厝建築簡潔清爽
線條輪廓較平直
屋頂多使用青灰瓦
牆身喜用白色牆面
赤黃的磚色只當陪襯
在牆身裝飾上以窗
和窗上頭的冊頁匾為主
加上柱上的文字
門楣上的堂號
以及門兩邊的對聯整體淡雅
可見其簡樸勤奮清淡不華的特性
我們更可以在林春雨伙房屋內
看到傳統客家人的生活方式
在廚房中還設有灶神祭拜呢
美濃是台灣的菸草之鄉
到美濃尋幽訪古
一定要拜訪美濃菸葉大王
林春雨故居
陽光下的林春雨門樓建築
展露出歲月洗禮痕跡
美濃永安老街上
至今仍保有許多精采的老建築
是您探訪台灣古厝/必須要來的地方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