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開發銀行預估台灣經濟成長率放緩至2%,甚至有專家直言可能更差,而中央銀行也點出攸關台灣經濟成長的7大不確定因素,其中點名缺水問題若不解決,可能衝擊經濟活動。
根據中央銀行3月下旬公布的經濟預測,估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2.21%,和去年的2.45%相比,今年的經濟成長動能明顯放緩。央行表示,全球需求不振確實對台灣景氣造成影響,但今年應可維持溫和成長的腳步,只是得留意7大不確定性,其中國際大環境的不確定性就有5項,分別是主要經濟體通膨降溫速度、主要央行貨幣政策緊縮力道與高利率水準的持續期間、中國大陸經濟復甦程度、美歐銀行危機事件的外溢效應,以及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風險增添大宗商品供應變數。
國內方面則有2大不確定性,分別是疫後特別預算執行成效,以及南部水情舒緩時點。央行表示,隨著疫情衝擊鈍化、民眾外食、旅遊與交通等支出可望持續增加,且防疫管制措施持續鬆綁與邊境開放,跨國旅遊回溫,均有助民間消費成長。
而疫後特別預算除了普發現金,可以帶動民間消費進一步擴增,對於外國觀光客來台旅遊,產業升級轉型也有補助;央行認為,今年經濟成長仰賴內需,疫後特別預算對於消費、投資的帶動成效是否如期達標,將左右今年經濟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南部水情持續吃緊,可能影響後續經濟成長動能。央行提醒,若缺水問題持續,可能衝擊國內製造業生產及民生經濟活動。因為全球消費者使用的許多產品都依賴於台灣公司製造的半導體晶片。全球最高端的晶片約有90%在台灣生產,這些晶片對呼吸機和智能手機等各種產品至關重要,晶片行業對台灣的整體經濟貢獻很大,但需大量的水來清洗晶圓。
為確保供水,台灣政府去年停止了對7.4萬多公頃農田的灌溉,台灣政府還每周2天暫停對3個縣市居民和企業供水,在乾旱地區,包括半導體製造商在內的大量工業用戶被要求減少13%的用水量;髮廊和洗車行等非工業用戶則被要求減少20%的用水量,但若是水情持續拉警報,恐怕最後還是會影響晶片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