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4 1 月

鹽水八角樓
提起台南鹽水/想必大家第一個想到
就是刺激萬分的鹽水蜂炮吧
事實上
鹽水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
鎮內也有許多古蹟景點
八角樓也是其中之一
八角樓是鹽水鎮
保留最完整的木造建築古厝
是鹽水鎮地標之一
八角樓建造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
全棟以木材建成
建築形式古樸典雅
其建築特色顧名思義為八角造型
整棟都是由福州師傅所完成
過去在清朝時代
舟船往來於福州與鹽水之間
極盛時期
鹽水的商務熱鬧全台排行第四
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
當時的月津就是指今日的鹽水
當時的製糖業極為發達
其中一位葉姓的糖商/在此發跡落腳
就在今天的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叉口
也是過去市集的中心
建造這棟八角樓建築
八角樓的出現
恰好也說明了鹽水鎮
當時貿易活動的興盛
以及葉家因糖業貿易致富的風光
八角樓顧名思義就是因為
樓頂有微翹的八角而得名
是重要的特色之一
舊時也稱為八卦樓
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
它在台灣是屬於/相當特殊的歷史建築
大陸泉州商人葉開鴻在此
創設製紅糖的葉連成商號
由葉開鴻先生及其子葉瑞西
葉百畝、葉春庭、葉澄波
費時十年才完工
從此奠定葉家在鹽水的地位
當時葉家經由船運將糖運銷大陸
再將內陸產製的絲綢運回販售
商船返航時為求一帆風順
除了質輕的絲綢
通常兼運福衫、磚瓦、石條等物
以做為「壓船底」以求船身平穩
後來當這些壓船底的建材
逐漸形成規模之後
葉家便利用這些建材
來建造了這座八角樓
這些「壓艙貨」就成了葉家興建
三落式大厝/「八角樓」的最佳建材
歷時十年才完成興建的/葉連成宅院
原為一座西向東佔地
約三百坪的三進大厝
八角樓原為/這三進式豪宅中的一部份
其原建築為三進二落
第一進在太平洋戰爭遭美軍炸毀
第二進在日治時期
為擴充庭院而拆除
第三進則是現存的八角樓
有兩層樓
一樓為磚造、二樓則全為木造
日本伏見宮貞愛親王/曾經駐守八角樓
庭院內現有伏見宮貞愛親王
御遺跡鹽水港御設營所石碑
八角樓建築特色是全台少見的
整棟八角樓樓高兩層
建築全用木榫連結
未用一根鐵釘
雖然時代更迭人事幾多變化
簷間彩繪已然不復往日鮮豔
但仍可以從樑柱、門、楹
與窗櫺等細節處
品味當年建造時的巧思細工
八角樓的正面
舉目所見皆為木造
素面造型簡樸渾厚
如施以雕琢
處處表現出作者的匠心獨運
直讓人有種置身木藝殿堂的感受
反觀八角樓後面牆壁
又是另一景象
下半部為大形石條
上半部則為整齊漂亮的
幾何圖案紅磚壁
我們再從其外型格局來看
八角樓承襲唐山的傳統建築
屋頂呈八角形且為歇山重簷式
有十三條的屋脊
垂脊頂端有造型可愛的獅子
及三角蟾蜍石雕
並以大量的「隔扇門」當壁體
該樓內部的木雕裝飾/別具藝術氣息
通透玲瓏的木雕花窗
窗櫺雕刻十分精緻典雅而富古趣
雕刻的方式為「茄苳入石柳」
就是先把花木鳥獸
刻在茄苳木上再鑲入
是八角樓一大特色
仙鶴雀替則完全流露出主人
與匠師的不凡品味及靈動手藝
更特別的是二樓全為木造
二樓迴廊的木製百葉窗
精巧的區隔內與外
並可由木製縱車突出部分/控制其開關
讓人對一百五十年前
木工師父的巧思稱讚不已
另外
迴廊、樓梯、門板
斗拱、鏤空雕花等
都相當的考究精細
雕刻栩栩如生
因此
八角樓被譽為臺灣
不可多得的巧思建築/一點都不為過
而且八角樓建築
曾入選為臺南縣歷史建築十景
與臺灣歷史建築百景呢

公館雙舉人宅
苗栗縣公館/過去是個文風鼎盛的地方
其中又以劉獻廷父子兩人
前後中舉人最為代表
父子雙舉人的事蹟/在地方上傳為美談
劉獻廷自幼好學不倦
精通詩文
在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
甲午科舉為鄉試中舉的第一個人
劉獻廷平時急公好義
經常排解地方上墾民的糾紛
榮獲清朝贈「一鄉善士」的匾額
劉獻廷的兒子劉翰
也在道光廿年/西元1840年中舉
一門雙傑「書香門第」
在當時是地方上的一大盛事
雙舉人的故居
是在公館鄉尖山村
屋宇後方依墨硯山而立
庭前一片綠野規模相當宏偉
進門的地方有「望樓」
雙舉人劉獻廷父子故居
門前的石砌階梯依舊完整
蟠龍石柱、木窗
以及牆壁上/也擁有雕工精緻的裝飾
風采不減當年
文風鼎盛的公館鄉
出了「父子雙舉人」的盛事
事實上
除了劉獻廷父子都中舉人之外
其女婿林逢香也中為舉人
可謂一門三舉人之地呢
除此之外
在公館出生的這個女孩賴四娘
生於嘉慶十一年
西元1806年
從小四娘就是臺北府新竹縣
舉人劉獻廷長子劉金錫指腹之妻
在她十四歲時
他的丈夫就過世了
賴四娘矢志守寡
她決意堅守烈女不嫁二夫的古訓
抱璞守貞
鄉人感念她節孝可風
於是呈請清廷/在光緒九年奉准立坊
臺北府知府陳星聚
為賴氏節孝坊所題楹聯即云
十四齡節義守閨門
無慚一家忠義
七八載孝名傳史冊
增色兩代功名
賴氏夫家劉姓家族
在貓貍地區也是書香門第
世代頗有科名
而其尊翁劉獻廷中道光十四年
甲午科林廷祺榜
為貓貍地方鄉試及第的第一人
其次子劉金壁中道光十九年
己亥科葉修昌榜
因父子二人先後中舉
世人敬稱為「雙舉人」
所以其居所在地之公館鄉
尖山村劉宅附近/也被稱為「舉人坪」
光緒九年西元1883年
賴氏時年七十八
榮獲節孝旌表
並准建坊於今苗栗市區
西南之文昌祠右側
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年
因道路開闢
牌坊遂遷移至今天雲街天雲廟邊
民國六十八年又因天雲廟改建
再遷到福星山現公園現址
賴氏節孝坊
是一座四柱三間三層的石造牌坊
石材採用花崗石與部分砂岩雕成
立體結構保存相當完整
建築物坐西北朝東南
有石獅、望柱及欄杆加以環圍
一字排開的四柱
面寬488.5公分/高510公分
上層頂檐的下方
安有「聖旨」牌一方
柱身前後則刻有楹聯數幅
公館雙舉人宅正是
劉獻廷與賴四娘居住的地方
門前有望樓一幢
以做為守望防番之用
但民國十一年曾毀於大地震
現在依稀可在門樓上/見其原有遺蹟
門楣上的鐵漢樓三個大字
說明了劉家堅持己見的鐵漢個性
望樓上的泥塑交趾陶/依然清晰可見
交趾陶為一種低溫陶
釉色美而且變化豐富
成為寺廟與民宅之裝飾
但建築物的屋脊面對日曬雨淋
甚或地震颱風的侵襲
能完整保存超過百年者
就相當稀少了
現在的大廳是經過重建的
雖然沒有從前的壯觀
但是兩旁的蟠龍石柱
拱形窗戶、牆壁上的精美雕飾
以及在正面兩旁水車堵
都有精緻優美造型的交趾陶
一幅幅生動的歷史故事
似乎敘述著/劉氏一家的做人處世呢
正堂門楣上寫著彭城堂是堂號
而正廳除了有留氏祖先牌位外
左右兩邊也都有神明位
供奉著觀世音菩薩及媽祖神像
在台灣住宅中/會有這種配置的並不多
一般都在客家地區比較常見
廳內四周壁上都有許多書法大字
餘慶居、入室香、芝蘭味
其意義是為何?
就任憑觀賞者自由想像了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