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源園邸
位在新北市板橋區
林本源家族興建的房舍
是目前臺灣僅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
林本源園邸原名板橋別墅
林家花園與住宅三落大厝/及五落大厝
同為板橋林家有名的三大建築
總面積共計17,331坪
前後花費40年時間建造
所需工匠及建材
多數由內地聘請或採購
共耗費銀50萬兩
光緒初年臺北城之工程費
僅為20萬兩
就可知其興建工程之浩大與盛重
林本源園邸的建築
格局嚴謹比例優美
建材包括來自大陸
以及取材自台灣珍貴的樟木
內部裝修極為富麗堂皇
手工也十分精美
屋頂則是以燕尾式為造形
可以說是當時台灣的最佳建築
花園內部的亭、臺、樓、閣
精巧雅致,迴廊環繞
亦顯清幽曲折
再搭配上假山、水池
可說處處美景
所以有/「園林之勝冠臺北」之美譽
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內政部
核定為園林類二級古蹟
林本源園邸總面積約6054坪
可分成「園」和「邸」兩個部分
園的部份又被稱作板橋林家花園
指的是住屋之外的庭園部分
其中包含來青閣
月波水榭、定靜堂等
多處房舍與人造山水
邸指的是林本源家族居住處
就在庭園西側的三落大厝
目前三落大厝仍屬於
林氏祭祀同業公會
需專人帶領才能入內導覽
在古時候的豪門鉅商
為了追求居住的生活享受
或是希望利用精緻的園林建築
來招待官家或生意往來的巨賈
往往不惜鉅資
興建精緻優美的園林庭園
但是由於天災或戰亂
以及時代的遞移
這些中國式園林庭園
現在多已殘破不堪
有的早已消失
板橋的林本源園邸
從民國三十八年後屢遭破壞
而日益傾頹
歷經多位文物專家根據考據
多次整飭修建
現在恢復了昔日的部分舊貌
板橋林本源園邸可以說是
先人所遺留下來的珍貴歷史遺產
是一座認識臺灣歷史
與傳統建築的寶庫
進入園中第一景/即為「汲古書屋」
早在咸豐年間
林國華與林國芳兄弟就建造
汲古書屋於三落大厝之後院
是做為林家子弟讀書之場所
汲古書屋為藏書地方
屋前有四柱軒亭及土台
屋後隔著一座屏山/與「方鑑齋」為鄰.
它是一座三開間並帶軒亭的建築
前後皆設格扇門以利出入
其窗格子均採較簡潔大方的形式
前庭佈置名條花盆架
使林家花園更添古色古香
遊廊經過汲古書屋之後
可以經由複道繞過方鑑齋
方鑑齋是長方形之水池水面如鏡
所以稱為方鑑
池的四邊各有建築
包括戲亭、看台、遊廊/以及假山小橋
人們依迴廊前行可到來青閣
廊牆上刻有名人書法
可惜年久剝落
可以辨識的很有限
來青閣是林家花園最高的建築
結構相當精巧
是一個二層閣建築
過去做為貴賓下榻之場所
在閣前又有一戲亭
其橫額題曰「開軒一笑」
是林園當年邀請戲班子演出場所
在經過來青閣之後
遊廊可分為二路
一向北經「香玉簃」/「月波水榭」
另外一個方向西經棲霞石山隧道
跨過「棋虹臥月」拱陸橋
可以到達「觀稼樓」
這一段遊廊仍為複道
上為橋下為洞窟
相當富有柳暗花明的樂趣
再經八角亭及「雲錦淙」水池
就可以到達「定靜堂」/與另一路相接.
香玉簃為觀賞奇花異卉之處
左右有迴廊接
前有花圃
為林本源園林中較為開闊之地
每當花季遍地似錦/與周圍臺閣相映
相當富有詩情畫意
過了「香玉簃」之後
經遊廊可達「月波水榭」
榭是蓋在水邊的建築
外型為雙菱形因伸出水面
所以有小橋與岸相連
屋頂有平台可供人賞月
因月影映於水中
所以取名「月波水榭」
定靜堂名係取大學/「定而後能靜」
林維源親題
為光緒元年堂名匾額
為園中佔地最廣的建築
它是四合院
前後進之間均以亭相連
兩廊不設門窗直接面向天井
當時做為宴會場所
堂中開敞的廊亭可以擺酒席
約可同時容納一百多人用餐
定靜堂之外觀有些像住宅
兩側的圍墻是用八角花磚砌成
墻上有蝴蝶及蝙蝠的漏窗
代表「賜福」之意
榕蔭大池是園內最大的水域
池畔深植老榕數株
岸北仿林家漳州/龍溪故里敷石為山
而在榕蔭池邊有一座焚紙爐
敬惜字紙乃國人之美德
目的在尊重文字珍視民族文化
新埔劉氏雙堂屋
遠在西元1755年/清乾隆20年
劉氏祖先瑞閣公之妻詹氏
攜延轉、延臼、延楹等三子
由廣東省饒平縣渡海來臺
移墾新竹香山地區
1781年又從香山/移居新埔上枋寮
並起造新宅
1928年因子孫眾多不敷居住
乃改建成今所見前後兩堂
左右各為三棟橫屋的
擴大型四合院建築
由於屋分前、後堂
所以又稱為雙堂屋
雙堂屋是新竹/最龐大的傳統客家農宅
雖然建築規模龐大
但外觀卻相當樸實
沒有雕樑畫棟
在全盛時期共計九十九間室
建築基地面積達三萬平方公尺
規模宏大
也顯示劉氏家族人丁之旺盛
其空間機能/完全配合農村生活的需求
譬如正廳前
為了祭祖時能容納眾多子孫
設置了大天井及廂廊
護龍之間設置了小天井及過水門
每個住戶可以保有自己隱私
前堂外為了農忙時期曬榖方便
設置了兩個廣場/就是一般所稱的禾埕
為了日常用水方便
在宅前宅後設了數個水井等等
雙堂屋現已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走進雙堂屋前的禾埕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劉宅門廳上書寫/「鐵漢家聲」堂號
正廳則為「藜照堂」
前者指宋朝劉安世
及明朝劉公繹二人為人耿直
不畏強權後人尊稱鐵漢
後者指的是劉向「祿閣校書
藜燄照十行之簡」的典故
兩者均有勉勵後代子孫多讀書
守法公正之意
民國七十二年為紀念
被劉氏後裔奉為開基祖的劉瑞閣
子孫出資興建一座規模宏大
景觀壯麗的家族墓園
命名為「瑞閣圃」
劉氏祖訓規定遷居他鄉立業者
不得另立祖牌奉祀
劉姓家族遂以此祖堂
為凝聚全家族精神之所在地
並訂每年農曆正月四日為春祭
八月二日為秋祭列祖列宗之日
屆時有子孫千人回來
共同祭祖的盛況
可說是客家親族倫理文化之代表
這座位在新埔上枋寮劉氏雙堂屋
是一棟坐東北朝西南的建築
原是一座二堂六橫的合院式宅第
近年因為右外橫屋
改建為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築
而使平面呈二堂五橫形式
堂屋面寬達五開間
前堂中央三開間為門廳
是祠堂的總門面
外側兩開間為通道式的過廊
進入門廳後為中央的天井
兩側加迥廊
搭配後堂的祭祀空間
提高了正堂的儀典性
也讓公私空間有明確的分際
廳堂中央供奉祖先牌位
最早的神龕相傳為乾隆二十年
劉瑞閣之妻詹氏/攜子渡海來台時所置
到同治二年修建時
才改置較大的神龕
整座劉氏雙堂屋的特色在於
其同時兼具有三合院
與四合院式的配置精神
整體建築保持屋頂旁低中高
層層升起之形制
充分表現建築空間的尊卑倫理
中央的四合院強化了
祠堂空間的重要性
也同時滿足了私密性/與防禦性的需求
這種子孫圍繞著宗祠/居住的建築環境
無形中讓客家人的家族觀念
不斷地強化與傳承
這也是客家建築的最大特色
在建築結構上
劉氏雙堂屋只有入口門廳屋頂
使用起翹昂揚的燕尾脊
其餘都採渾厚的圓頭馬背
兩種屋頂構戚明顯的對比
牆體則採用就地取材的鵝卵石
斗砌或平砌紅磚
及白灰粉刷的構造技巧
廳堂的山牆使用穿瓦衫
以瓦片保護牆內的泥磚
劉宅的窗子以磚砌的直櫺式為主
廳堂出現竹節式窗櫺
與泥塑的錢紋圓窗
左右側門則為半圓拱形的彎光門
另外牆面還以書卷形的彩繪裝飾
上書禮門、義路、竹報、平安
充分顯現教化與祈福的願望
從劉氏雙堂屋的建築佈局
建築之結構、材料與裝飾
體現了台灣客家傳統歷史人文
與親族倫理文化外
更呈現了古厝建築藝術傳承之美
相當值得我們前往仔細觀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