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 11 月



五溝水劉氏古厝
位在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
有座全省最大的宗祠
佔地約有2.5公頃客家伙房屋
二堂四橫圍屋式的/客家合院建築中
無論是門匾對聯
還是彩繪浮雕
處處可以見到勸勉族中後代子孫
做人處世、勤奮好學的/銘言和典故
將客家人重視/教育為最大投資的傳統表露無遺
置身其間益發懷古幽情
每當星期假日總是能吸引
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觀光客
可以算是全國有名的觀光聖地
劉氏古厝建於一八六九年
距今已經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
在劉氏宗祠前面有一條小河
有如護城河衛戍著宗祠
潺潺流水象徵子孫的生生不息
財源滾滾的象徵
寬敞外埕前種有
百年原鄉金絲竹叢
美麗的植栽乾淨的環境
襯著不遠處的大武山
古厝後方的檳榔樹
遠山近水、綠樹紅花
劉氏古厝寧靜優雅地置身在其中
劉氏古厝位在萬巒鄉五溝水村
聯外道路的入口
位置可以算是相當顯眼
開車只要到五溝水
就可以看到這座百年古厝在其中
開基祖原是住在廣東省嘉應州
鎮平縣招福鄉/八輪車戶的劉姓族人
在清朝乾隆年間
組成祭祀公業來到五溝水開墾
再由後代子孫於清同治9年
西元1864年開始陸續興建
二堂四橫圍屋式的客家合院建築
由於歷經時代動亂
前後歷時45年
到日據時代明治41年才建成
劉氏古厝最初建好時
只有左右兩橫屋
後來重修時又加上左右的
「然藜閣」與「重光樓」兩門樓
以及外橫屋和花園的
巴洛克裝飾圍牆與涼亭
因此兩座門樓與橫屋
無論材料、構造、尺寸
與美學意匠上都與原先不同
甚至其右外橫屋還建成
當時最時髦的大正樣式洋樓
可以看出當時劉家的財力
以及在村中的權勢
清朝時期/劉姓族人劉成台、劉成金
與父親劉清元三人
均曾榮獲朝廷「貢生」
所以在劉氏祠堂的屋脊上
建造燕尾造型以顯赫其家勢
前門的燕尾線條明亮優雅翹起
脊背則飾以雕花剪黏
正廳的燕尾則因
毀於颱風重修之後較為樸拙
脊背部份用鏤空花磚則是分散風力
減少承受強風吹刮之虞
頗有「力學」理念
寬廣的明堂,遼闊的視野
是台灣少有的
劉氏祖先遙尊帝堯
劉邦、劉秀為先祖
自五胡亂華後遷到江南
落腳於彭城就是今天江蘇省銅山縣
即以堂號「彭城堂」
現在我們在彭城堂
四個角落的彩繪上都畫上蝴蝶
因為「蝶」與「耋」同音
比喻有久遠、長壽之意
彭城堂堂號上方有交趾燒
人物栩栩如生
是文王、武王取天下的故事
正廳堂號旁的門對是
「卯金啟瑞」、「乙火騰輝」
則是從文字學的觀點去解釋
劉姓的來典故
在劉氏宗祠門樓背面
懸掛一門匾「大乙重光」
典故出自勤於研究歷史經典的劉向
勸勉後代能好好效法
劉露勤學做事的精神
「太乙真人」也與大廳的對聯
「乙火騰輝,卯金啟瑞」相輝映
五溝水是目前仍保存完善
而且頗具特色的客家聚落
有許多戶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
客家伙房屋
客家人的伙房就是指同一祖公的子孫住同一家共同開伙
生活在一起的空間
由於住的人相當的多
所以一座伙房的建築面積
常常可達數百坪以上
伙房的建築是揉合客家人早期住宅
穿鑿屋通風與土磚屋冬暖夏涼的優點
採用現代材料興建成的
並以祖堂做為中心
從前在五溝水流傳著一句話
不到五溝不入流、不入劉也不入流
意思是說
客人到五溝來作客或念私塾
一定要來劉氏宗祠內
參觀並學習劉家的生活作息及知識
如此才算是有休養有學識的人
這句諺語把五溝水
帶上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
五溝水的私塾
在西盛路上的觀海山房
目前仍保留其原風貌在
屬於西洋式的觀海山房
曾經培育了許多學者與讀書人
如今
雖為私人所管理
但仍保留著相當地完整性

宜蘭黃舉人宅
宜蘭第一舉人黃舉人宅
原本是宜蘭黃纘緒舉人的
第四房夫人張聯珠的宅邸
建於清光緒3年西元1877年
原址在/宜蘭市新民路100巷7號
因為都市改建計畫
在民國85年遷移到
宜蘭傳統文化中心重建
這一棟/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黃舉人宅
是宜蘭第一件古蹟拆遷保存案
在搬遷時的工程非常浩大
是宜蘭縣民要了解清代有功名的
大戶人家居家情景及建築特色
最好的地方
黃舉人宅是一棟完整的三合院
兩護龍的組合宅第
四周的圍牆以鵝軟石作為基座
上頭再以紅磚砌牆
樸實而典雅的外表
並沒有太多的刻花裝飾
正身五開間左右有護龍
外牆由土埆、板磚/木構混合建成
屋頂是木架構
唯有正身還保有使用台灣瓦
左右護龍改用日式水泥安全瓦
此外正身內部/四扇格扇頂板木雕窗
刻有琴棋書畫雕飾
相當具有古樸典雅之美
大木架構的金爪筒透雕
樑柱上的鳳凰雀替都相當的精緻
入口的頭門採馬背式屋脊
上有「薰南挹長」字樣/相當具特色
大門上頭除了有/薰南挹長的字樣外
在大門的右下方
還有專為家犬出入時/所建造的狗洞
這在古代建築中相當常見
由此看來古人相當重視狗的權利
這一座宜蘭縣內/唯一留存的舉人宅
隔面為紅磚斜鋪面
屋架採十二架前後
用六柱之穿斗式棟架
柱身及兩邊木質壁堵
都以漆黑並未繪有彩畫
是一般民宅常見的作法
正堂內並置有對聯曰
地宜遷鶯洽比其鄰孟母擇
門堪容駟客昌厥後于公興
潘廷勳拜贈
而正廳的門楣上高掛著
中舉的信物『文魁』匾
以金底黑字所書寫的
「文魁」二字相當顯目
這是彰顯主人黃纘緒的卓越功績
門窗上的花紋格扇典雅素麗
使整座建築格局/看起來完整而莊重
生於1817年的黃纘緒
字紹芳、號啟堂
祖先原本居住在台北的芝蘭堡
也就是今天的士林地區
到了祖父這一代
才舉家遷入宜蘭並以農耕為生
西元1840年考上了秀才
並在同年秋試順利中舉
成為開蘭以來的第一位舉人
正廳兩旁則各有走道/可通往左右護龍
木門的下半部雖已經斑駁
但上半部的雕刻/還保存的相當不錯
每一扇木雕門的頂部
分別刻有琴棋書畫四種雕飾
進到門裡就是黃舉人宅的正廳
除了供桌上的水果以外
案上還有鐘、柑燈
祖先牌位以及燭臺等
大都依循著以往的擺設方式
穿過通道就可以來到右護龍
這邊主要擺設一些/過往使用過的農具
以及當時所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
兩邊護龍的外牆同樣以紅磚砌成
柱身以及窗框則為木造
室內屋架採用穿斗式
分頂山、下山兩個部分
頂山有三開間,中間置門
剩餘開木質的直櫺窗
下山為兩開間也開有一門
其餘也設置直櫺窗
妯娌在台語當中叫做”東西”
是因為各房要依照長幼順序
分別住在東廂房和西廂房
這棟幾將拆毀的百年古厝
幸得地方人士的共同努力
致力使它保存下來
加上眾人的用心維護
讓這棟百年宅第可以風華依舊
成為東台灣難得一見的百年建築
常吸引大批民眾前來探訪
這棟充滿感情的歷史建物
絕對值得您前來細細品味
百年建築之美

Share.

2 則留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