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開拓歷史
從西元一六六二年二月
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之後
開始建設台灣至今
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
然而
今天我們只能在鄉間中
找尋歷史所遺留下來的痕跡
而這些古老建築中
除了一些廟宇建築外
就以經歷多次改朝換代
所留下的傳統民居建築最具特色
從這些古厝建築
反映出三百多年前先人渡海來台
開墾台灣刻苦耐勞的精神
從最早期以竹子稻草建築型式
發展到以土礫磚瓦的紅磚建築
從這些古厝中我們可以瞭解到
一般百姓房屋建築較為樸實簡單
只有在當時社會中有聲望的家族
以及達官貴人
才擁有較富麗堂皇的建築
台灣古厝建築中
不但環境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南北的建築更是有所不同
客家建築與閩南建築
無論是建材或格局上/都有相當的差別
閩南建築風格大都以紅磚、紅瓦
而客家人稱房子為「屋」
客家建築風格多為黑瓦、白牆
這些都可以在閩南地區的大厝
或客家地區的伙房屋可以看到
台灣傳統的住屋建築形式
指的是合院建築
如三合院、四合院
而在農業社會時期
因為貧富差距懸殊
住屋形式的規模也差異也大
富有人家的宅第
興建規模龐大/三進、四進的四合院
猶如迷宮一般
三合院主要是以正廳堂
左護龍、右護龍/組成ㄇ字形的建築
是我國漢族傳統住宅的/主要形式之一
如彰化秀水的益源大厝
蘆洲李宅古厝、新埔劉氏雙堂屋
五溝水的劉氏古厝
都是為此種類型房屋
在早期清領時期
因為清朝廢除禁止渡台令
先民大量移民來台
此時在建築上面
漸漸出現了燕尾建築形式
但燕尾原本是官宦或廟宇
才可以擁有的一種建築形式
但因為當時政府地處遙遠
又沒有積極的管理台灣
所以在台灣地區就陸續出現了
許多非官宦或廟宇/而建造的燕尾建築
而這些建築的主人
大部分是想顯示出
在當地的社會地位及財富、權力
到了日本統治台灣的時代
也對台灣房屋建築有了影響
在這五十年中
出現了跟以往瓦鎮不同的鬼瓦
原本的瓦鎮是只有形狀沒有花紋的
是在日本的鬼瓦傳入後
才有現在這些不同花紋的瓦鎮
在建築材料上也有變化
因為日本人引進西式磚作法
就漸漸取代福建來的閩南磚
閩南磚和西洋磚不同處
在於西洋磚形狀
較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磚頭
而閩南磚則較寬薄有點相似方形
由於這樣西洋磚的出現
本來閩南磚常見斗子砌牆法
就是俗稱的金包銀工法/也比較少看到
取而代之的是平砌牆法
傳統屋舍的建築
會因時代背景不同而有所改變
不過
另一個影響較大的因素是
當初先民渡海來台時
有錢人家建築/幾乎和大陸一模一樣
建材是來自閩粵海運而來
師傅也是聘請大陸地區的師傅
木匠師、泥水匠/分別來自泉州與漳州
因此建築可以說是同一樣子
我們除了在台灣本島建築
可以看到各種類型的古厝之外
在離島的金門、馬祖也有大量
這類型的房屋建築
但是這只限於有錢人的部分
大部分來台打拼的先民
並非那麼的有錢
可以運送材料及聘請師傅
所以就衍生出就地取材
及配合大環境的建築方式
培育出台灣本土的師傅
也孕育出新的建築特色
就地取材就是先民
最常使用的建築方式
台灣面積雖然不大
但具有豐富地形環境
因為處於不同地區
所以建造的時候/有不同材質的山牆
而這些建材都是用
當地較容易取得的材料
例如
山麓地區常用的芭牆
因為位於山麓地區
竹子、木條/是非常容易取得的材料
所以選用竹子、木條,當作建材
丘陵地帶的土埆牆
土埆牆是以土塊為磚
在房屋附近挖取泥土
製成泥磚作為建材
平原地區多用磚牆
因為位處平原
所以海運來台磚塊非常方便
離島或海邊地帶使用咕老牆建築
是因為在海邊最容易取得的建材
就屬珊瑚礁最容易取得
所以就以珊瑚礁當建材
這種建築方法在澎湖非常的常見
澎湖的二砍古厝
望安的中社古厝
都是用咕老石來建造房屋
台灣本島/在台南安平地區也可以見到
在氣候環境方面/台灣屬亞熱帶地區
南北及離島氣候不盡相同
台灣北部地區的氣候/屬於多雨潮濕型
所以古厝建材多以磚石構造為主
防止雨水的侵蝕
南部地區氣候則較炎熱乾燥
建材多以較為涼爽的竹木/作為建材
在屋頂坡度的部份
北部坡度會比南部陡峭
因為北部雨水較多
坡度陡有利於排水
但也不是非常的陡
主因是台灣雖沒有很強勁的風
但每年夏季都有颱風過境
如果太陡會對屋頂/造成過多的風壓
另外
在馬祖地區
因在冬季東北季風相當強大
所以
在屋瓦上面都會
另外壓著一塊磚頭或泥塊
這些都是先民由經驗上
所發展對抗環境的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
台灣古厝已經和當初
先民來台打拼時有所不同
經過演化後的古厝
可以說是真正的台灣古厝
也可以說是台灣歷史
與文化的最佳寫照
不論是從建築方法
建築材質、建築外貌
都可以看出台灣豐富的歷史文化
3 則留言
您好,感謝貴單位為了台灣製作珍貴的古厝系列,我們是古建築中英導覽解說分享讀書會的社團,為與社團同好們分享這值得回顧與了解的影視資料,謹此報告請允准於社團中播放分享,謝謝!
意義非凡的節目!! 遍覽全台 總論我國台灣與離島所有的建築格式!! 太精闢了 古厝古蹟代表了我中華漢文化的歷史與美學!
感謝收集古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