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6 12 月


五月天近日陷假唱風波。(圖/翻攝自臉書/五月天 Mayday)

五月天近日陷假唱風波。(圖/翻攝自臉書/五月天 Mayday)

五月天近日陷假唱風波,遭質疑演唱會上部分歌曲對嘴假唱,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上海市文旅局執法總隊等官方機構也宣布展開調查。一名執法人員向媒體透露,在監督演出時,最大的難點在於對技術加成的量化。

根據陸媒《北京青年報》報導,14年資歷的混音師黃森認為,「麥田農夫」的鑑別方法並不科學,在體育場那種音場環境中,內場區的觀眾聽到的是完整的聲像寬度,而坐在外場某一側聽到的聲像寬度窄,因此用無差別的現場錄製音樂去判別是否假唱,既不嚴謹也不充分。

一名省級文旅局文化執法工作人員則透露,技術發展帶來的新問題,也讓他們很為難,以前判定假唱的標準很簡單,就是看歌手是否完全不出聲、對口型,2009年《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頒布後,透過在現場錄製音訊,用望遠鏡看歌手有沒有對口型,讓演出團隊簽署不假唱承諾書等方式來監督演出團隊。

執法工作人員坦言,2019年跟演出業交流時,才知道什麼是「墊音」,當時還以為是「電音」,直到對方解釋才知道,類似於放伴奏,但這個也容易被鑽空子,墊音20%、還是90%,都僅依靠演出人員自身道德來維繫。

執法工作人員認為,如今在監督演出時,最大的難點在於對技術加成的量化,「怎麼量化?算強度還是算時間?什麼類型的演出需要量化?什麼級別的演唱會需要量化?」

執法工作人員說,「標準量化確實會減少執法的爭議和難度,但說到底,將文化量化本身就是悖論。何況,這個行業管多了沒活力,很多歌迷喜歡的是聚在一起看到喜歡的歌星,至於是否真唱,他們好像沒有那麼在意。」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