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發出給G20會員國的邀請函,使用的並非印度一詞,而是使用巴拉特。(圖/翻攝自社群網站X)
9日、10日這兩天,是一年一度的G20峰會。而身為這次峰會的主辦國印度,日前也對會員國正式發出G20邀請函。但是在邀請函發函人的職稱中,印度政府使用「巴拉特總理」(President of Bharat)一詞,這讓印度更改國名一事再次引發爭論。
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印度在野黨國會議員查德哈(Raghav Chadha)日前在社群網站X上發文,內容中指出,在給世界各國的G20邀請函中,發函人是寫「巴拉特總理」,而非是常見的「印度總理」(President of India)。
據了解,其實「印度」與「巴拉特」兩詞都是指目前印度這個地方,印度現行的憲法中也提到「印度,亦即巴拉特,是一個聯邦」。其中巴拉特一詞源自於婆羅多(Bharata),是印度教神話中印度首位君王的名字。而印度一詞,則是由當年殖民印度的英國所取名的。
報導中也提到,對於印度人而言,將國名取為巴拉特,則是代表著印度境內的「非印度教徒」必須強迫接受印度教的理念。而國民如果是叫做印度,則是象徵著濃厚的殖民主義。執政的「印度人民黨」(BJP)本身信念更偏向印度教教義,因此才會希望印度的國民能夠更改成巴拉特。但其餘政黨卻認為,不該把印度教的理念強加給非印度教徒的民眾。
也有報導指出,印度政府有意在9月下旬,在國會的特別會期中提出更改國名的提案,有意刪除憲法中第1章第一條「印度,亦即巴拉特,是一個聯邦」的條文,修改成「巴拉特是一個聯邦」。
其實現任執政的BJP也一直不斷地致力於「去殖民化」,印度總理莫迪去年就曾把新德里的地標「國王大道」(Rajpath)更名為責任大道。因為原本「國王大道」中「國王」一詞是指英國國王喬治5世。除此之外,印度海軍軍旗上原本有著「聖喬治十字」也是源自於英國,前幾日才被從海軍軍旗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