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尼特島的核廢貯藏掩體已出現少量放射性物質外洩。(圖/翻攝畫面)
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重新喚起各界對核子議題的注意,也讓冷戰「核武競賽」過往重新浮上檯面。美國過去在魯尼特島(Runit Island)建造核武試驗廢料貯藏掩體時,雖考慮到各種風險並加固,卻沒料到全球暖化造成的海面上升,會導致掩體損壞、輻射外洩。
美國在1947年到1958年多次在馬紹爾群島埃內韋塔克環礁(Enewetak Atoll)的魯尼特島進行核試,接著在70年代於該島建造被後世稱為「棺材」或「墳墓」以及「魯尼特圓頂」的水泥核廢料掩體。但曾被認為萬無一失的掩體,依然敗在人類的間接破壞上。
海拔本就不高的魯尼特島,受海平面上升影響,不斷遭到海浪侵襲,其中就包括魯尼特圓頂,而圓頂經過海浪長年拍打與侵蝕,已出現裂痕並讓放射性物質洩露到地底與海洋,也讓「圓頂被海浪淹沒就是浩劫開始」傳言廣泛傳播。
不過,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海洋放射學家布斯勒(Ken Buesseler)表示,儘管這座核棺材裡確實有頭等待被釋放的怪獸,不過多年來都只監測到少量放射性物質洩露,且都在安全值標準內,但布斯勒也警告,魯尼特圓頂將在本世紀末被部分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