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於2023年4月邁入2週年慶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無疑是近年來台北車站周邊最亮眼的文化新地標。這裡在2021年才對外開放,前身是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最大特色為這是二戰期間,日本人在台建造的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之一。2014年台北市文化局將此指定為市定古蹟,同年經文化部指定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基地位址,現由國美館負責運營。目前中心除了透過攝影典藏及研究,建構台灣攝影及影像的歷史與論述,每年也策畫約5檔展覽,向大眾介紹關於影像藝術的趨勢或美學內涵。
想了解此棟建築歷史的人可先從2樓常設展「跨.交.通」看起,這裡透過文字、照片與模型,逐步還原從1937年至今的幾個階段性變化。同時2樓還有近期剛開展的「凝光:2023臺灣攝影家百歲典藏展—常龍高、楊基炘、周志剛」展覽,聚焦三位誕生百年的攝影家,以1940年代至1950年代為開端,透過他們所經歷的時代、相關文獻及攝影作品精選,展現了不同形式的藝術表現與視角。
例如隨著軍旅移防上海、瀋陽、廣州、海南島,最後遷徙來台的常龍高,前期影像可看見其遷徙路線的沿途變化,後期當他退休旅居澳洲後,又有一系列波瀾壯闊的風景、或具人物情味的作品;而於1951年進入「中國農村聯合復興委員會」發行的《豐年》雜誌工作的楊基炘,則走遍台灣農村,除了為當時的農業政策宣傳拍攝影像,他還擅長捕捉市井庶民的寫實面貌;再看到曾與郎靜山等人推動「中國攝影學會」在台復會的周志剛,他將詩意帶入影像中,例如將作品以類似水墨畫形式呈現,並喜歡在作品上親筆題字。
接著來到3樓展間,集合了25位攝影家、藝術家與99件作品的「抽象之眼」特展,以「非象具象」、「理性與感性」、「完形」與「物介質」4個子題結合精心設計的展場空間,將日常景象透過攝影家的創意或技術再轉化,打破一般人對影像作品觀看的慣性。例如在「非象具象」單元,便把生活中常見的物件、山谷或海洋等,透過鏡頭下視角的遠近交錯、光影錯綜等方式擷取,轉化出不一樣的面貌,連雨水都能拍出像星空般的效果;「理性與感性」單元,則將攝影作品與油畫及版畫並置展示,擴展光線、時間與色彩的維度,呈現虛實交錯的畫面感;「完形」子題的影像作品,則帶有重複堆疊與對稱的美感,例如有攝影家透過掃描機將花朵進行掃描並局部放大,展間還設置空間裝置,讓觀眾能直接走入影像之中;「物介質」單元則玩轉材質或影像相關元素,例如透過3D掃描去掃描各地街景,再於電腦建模、扭曲變形,或把顯影劑塗在相紙上,展現如山水畫的意境,即便使用的可能仍是傳統暗房的媒材,但展現的是鏡頭以外的影像創造可能性。
觀展後也不妨到一樓的「未來市XCOFFEE TO」走走,這裡採複合式型態經營,販售多樣有意思的設計文創選品、職人咖啡,並設有「光域攝影書室」,提供許多攝影書籍閱讀與選購,甚至還有絕版品,只要戴上手套小心翻閱,便可一睹書中內容;除了開幕年份較新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若對藝文活動感興趣的人,也可以順道造訪徒步不需15分鐘的「台北當代藝術館」,這裡同樣也是市定古蹟,除了是國際當代藝術展覽的重要據點,也時常展出台灣當代藝術成果,例如現正展出「戰前準備─常陵個展」,以繪畫、裝置構成等媒材,刻畫當人們面臨政治、通膨等危機時,該如何做好「戰前」準備姿態,而5月6日起還將展出「NEXUS—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展覽。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電話:(02)8978-7040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
展期:「凝光:2023臺灣攝影家百歲典藏展—常龍高、楊基炘、周志剛」展期即日起~7/9,於201~203展覽室展出;「抽象之眼」展期即日起~7/30,於301~303、305展覽室展出
網址:https://ncpi.ntmofa.gov.tw/
備註:免費參觀,每週二、五的14:00提供定時導覽,一場以15人為限,請於當日至服務台登記報名;「抽象之眼」展覽將進行藝術家導賞活動,報名可查詢:https://reurl.cc/Rv7mOr
台北當代藝術館
電話:(02)2552-3721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
票價:一般票100元、優待票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