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8 11 月
Share.

45 則留言

  1. 露思和楊洋且試天下非常好看 星漢燦爛也很棒 她每一部戲我都看過 無論和老少俊朗既男主都配合得非常自然 不做作 令人百看不厭 祈待她繼續有新戲給我們看🙏

  2. 我总弄混赵露思和赵丽颖,我看了十部里的三部赵露思的作品,都不错,她至少不是太傻甜, 让人受不了,very cute but not too extreme。赵丽颖长的很像她,但acting 太childish and immature. Can not stand her acting.

  3. 群書治要:第一冊
    🧧謹慎
    要引以為戒啊!不可多話,多話容易因為輕慢心而說錯話,最後招來禍害;不可多事,多事容易因為內心浮躁而做錯事,最後引來禍患。處於安樂時要提高警戒,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卷十    孔子家語)
    🧧謹慎
    孔子說:「禍亂之所以發生,是以言語做為途徑。君主出言不慎就會失去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會惹禍上身,機密大事不慎洩漏就會造成危害。所以君子謹慎守密而不隨意出言。」
    (卷一    周易)
    🧧謹慎
    人人都有聖明的本性,一旦妄念生起,且相續不斷,則被煩惱纏縛,就會變成凡夫;凡夫克制妄念,保持正念,就會變成聖人。由此可知,「聖」與「狂」之分,只在罔念與克念之間。
    (卷二   尚書)
    1.罔念:失掉覺察。
    2.狂:狂妄愚昧之人。
    3.克念:克服妄念。
    🍠戒貪
    貪戀五花八門的色彩,使人精氣神外散,視覺遲鈍;過度追求音樂的刺激,使人心中失去平和中正之氣,聽覺遲鈍;講究食物的美味,使人味覺遲鈍;沉溺於騎馬打獵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難得的貨品,使人貪心增長,而造成行為偏差。
    (卷三十四    老子)
    🍠戒貪
    皇祖大禹有這樣的話:在內迷戀女色,在外迷戀遊獵,縱情飲酒毫不節制,貪嗜歌舞不知滿足,住在豪宅,雕粱畫棟,過度裝飾。以上幾項只要沉迷於一項,就沒有不亡國的。
    (卷二   尚書)
    ♥️愛民
    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管理老百姓就如同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如同兄長愛護弟弟。見到百姓飢寒,就為之哀痛;見到百姓勞苦,就為之悲傷。
    (卷三十一   六韜)
    ♥️愛民
    子張向孔子問為仁之道。孔子說:「能實行五種品德於天下,便算是仁了。」子張請問是哪五種。孔子說:「恭、寬、信、敏、惠。對人恭敬就不會遭受侮辱;待人寬厚就可以得到大眾擁護;做人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做事勤奮敏捷就能獲得成功;能廣施恩惠於人,那麼人必願意效力盡忠。」
    (卷九   論語)
    🌈正己
    曾子說:「敢問什麼是七教?」孔子說:「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就更加孝親;君上尊敬年長者,臣民就更加友愛兄長;君上樂善好施,臣民就更加寬厚;君上親近賢士,臣民就重視擇友;君上注重道德修養,臣民就不會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厭惡貪婪,臣民就恥於相爭;君上清廉謙讓,臣民就知道堅守節操。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則確定了,那麼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還有什麼事物不端正!」
    (卷十    孔子家語)
    🌞君道
    作為君主的聖人,時時以天下人民的利益為考量,不因為自己個人好惡產生的怒氣,傷害了天下的公義。
    (卷十七    漢書五)
    🌝遷善
    孔子說:「我與他人的相處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讓我學習效法之處。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對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類似情況,則自我改正。」
    (卷九     論語)
    ♥️💯改過
    孔子說:「一個人有過而不改,這是真正的過錯啊。」
    (卷九   論語)
    🌈反身
    孔子說:「要求自己從嚴,要求他人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卷九    論語)
    🙏尊賢
    身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導致的結果是智者不為他謀劃策略,有辯才的人不為他出使外交,勇者不為他衝鋒陷陣。智者不出謀略,那麼國家社會將會陷入困境;有辯才的人不做外交,那麼就無法與他國往來;勇者不奮力向前,那麼邊境就會受到侵犯。
    (卷四十七    新序)
    🐉禮樂
    君子做到以禮治身,便能與一切人事物和諧共處,而內心平和毫無怨恨。
    (卷七     禮記)
    🐉禮樂
    仁義道德,不藉助禮在細微曲折之間,體現出的等級秩序及具體的行為規範,就不能實現;欲通過身教和言教來移風易俗,扶正去邪,若不以禮作根本標準,就不免要顧此失彼,而無法周到完備;分爭曲直,辨訟是非,若不以禮作準繩,就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間,沒有禮就無法定名位、盡本分;無論是學習從政,還是學習其他東西,不根據禮,師生之間就不可能使教者認真、學者專心而產生親近之情;朝班的整肅、軍隊的治理、官員的就職、法令的頒行,沒有禮就不能彰顯威嚴;祈禱酬謝神靈,祭祀供養祖先,沒有禮就不能體現誠敬莊嚴。
    (卷七   禮記)

    🍀微漸
    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過於自滿,享樂不可沒有節制。
    (卷七   禮記)
    🍒因果
    見到吉祥的瑞兆卻去做惡事,吉祥反而會變成災禍!
    (卷四十    賈子)
    💝鑒戒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應該警惕戒備的事:少年時,血氣尚未穩定,應該警戒,不要把精力放縱在色欲上;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應該警戒,不要爭强鬥勝,而應以此飽滿的體力精神用於正當的事業;到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應該警戒,不要貪得無厭。」
    (卷九    論語)
    😊謹慎
    《曲禮》說:對一切人、事、物沒有不恭敬的,舉止端莊穩重,像若有所思的樣子,談吐安詳穩定,條理分明,這樣才能安定人民啊!
    (卷七     禮記)
    ♥️人情
    我聽說忠誠善良可以減少人民的怨言和批評,沒聽說倚仗威勢能防止抱怨的。
    (卷五   春秋左傳中)
    ♥️人情
    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對老臣舊友,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就不要遺棄他。不要對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卷九    論語)
    👨‍🏫學問
    勤學不厭倦,這樣才能對治自身習氣,提升自身修養;教學不厭倦,這樣才能教育感化別人。
    (卷三十六    尸子)
    👨‍🏫學問
    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須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揚仁義道德,一定先要深入聖賢典籍。《易經》說:「君子應多多記取且用心領悟前人的嘉言善行,來積累培養自己的德行。」
    (卷四十四    潛夫論)
    👨‍🏫學問
    曾子說:「君子盡力改正自己的缺點習氣,檢查反省自己的過錯,盡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欲,符合道義的事,當下去做,這樣可以稱得上是真實學問了。」
    (卷三十五    曾子)
    🏞度量
    漢朝光武帝說:「建立偉大功業的人,為大局著想,不會記恨小的仇怨。」
    (卷二十一     後漢書一)
    ♥️仁義
    人不能忘本,縱使自己飛黃騰達了,患難當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遺忘,對於跟我們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拋棄。
    (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孝悌
    每踏出一步都不敢忘記父母,每開口說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踏一步不敢忘記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徑,有船可乘就不涉水過河,不敢用父母遺留給我們的身體冒險。每開口說話不敢忘記父母,因此不會口出惡言,招致別人的辱罵。對於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能這樣謹慎小心,不侮辱自己的名聲,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這可稱得上是孝了。
    (卷七    禮記)
    🌲養生
    養生:養生的方法,最上的在於修養精神,其次才是保養身體。神氣清朗,心念平和,自然全身安寧,這是養生的根本道理;若只是肥美外形,填滿肚腸,滿足嗜好和欲望,這只注重在養生的枝末小事而已。
    (卷三十五  文子)
    🌲養生
    養生:調和精神氣息,克制憂慮,避免風濕邪氣的侵入,節制飲食,適當控制嗜好欲望,這些是長壽的良方。
    (卷四十五  昌言)
    🍒因果
    聖人待人守柔處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給與人而不向人索取。有德者待人如同聖人執左契一樣;無德者待人就如同執掌賦稅,只向人索取而不給與人。天道毫無偏私,永遠降福給與而不取,完全合於天道的善人。
    (卷三十四  老子)
    🧧應事
    孔子說:「君子致力於說話慎重,而做事敏捷。」由此可知,君子講究實行,不多言、不空談。
    (卷九  論語)
    🧧應事
    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前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而站不住腳;做事前先有準備,就不會發生困難;行事前的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心中有準繩,則不至於行不通。
    (卷十     孔子家語)
    🍀為政
    老子說:我有三種法寶,要保持而且永遠守住。一是仁慈,二是節儉,三是凡事謙讓處下,不敢自傲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卷三十四  老子)
    🌱微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白話:不尊重他人,隨意輕慢戲弄,就會喪失做人應有的道德;沉溺於所喜好的事物之中,乃至於不能自拔,就會喪失自己原有的志向。(卷二    尚書)
    ♥️💯改過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月蝕一樣:所犯的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了,像日月蝕後重現光明那樣,人人都敬仰。」
    (卷九  論語)
    💦慎武
    十萬人的軍隊一出動,每天耗費千金。所以百戰百勝,不算最好的勝利;不戰而勝,才是最好勝利。
    (卷三十七   尉繚子)

    書名:群書治要
    作者:(唐)魏徵。褚遂良。虞世南。
    歡迎翻印。

  4. 群書治要:第二冊
    🍇明辨
    1.看到別人有私欲,就用正確的思想去矯正的人,是正直之人;違背正直之道而順從對方私欲者,是奸佞之徒。(君主)自己審察他們的內心,就知道佞人和正人的區別。(卷四十九     傅子)
    🍒因果
    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會興起雲雨。水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就會有蛟龍出沒。君子達到了高尚的道德修養,其仁德恩惠就會流布四方。暗中施恩於人的人(暗中做的有德於人的事),一定會得到明顯的回報。有人所不知的高尚品行的人(猶陰德,謂不為人知的美行。)日後一定會有顯著的名聲。
    (卷三十五   文子)
    🏞度量
    所以說:記住人的功績,忘記人的過錯,這樣的人適合當君主。一個人如果具有淳厚的美德,就不要追究他的小節;一個人如果擁有很大的聲譽,就不要指責他的小過失。從古自今,沒有品行十全十美的人。
    (卷四十八   體論)
    🧧臣術
    舊友和長輩中有人勸楊震為子孫置辦一些私人財產。楊震說:「讓後世人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把這個留給他們,不是很豐厚嗎?」
    (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敬慎
    孔子說:「由,你聽說過六種事有六種壅蔽的道理嗎?」子路直起身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吧,我告訴你。好仁而不好學,其弊病是不分善惡,如同愚人;好智而不好學,其弊病是放蕩不羈而無操守;好信而不好學,其弊病是死守信諾而傷害道義情理;好直而不好學,其弊病是急躁而好揭短;好勇而不好學,其弊病是錯亂種種規矩;好剛而不好學,其弊病是狂妄而容易冒犯他人。」
    (卷九    論語)
    🌾敬慎
    聖人委屈自己,是為了日後道義的伸展;暫時的彎曲,是追求日後的挺直。所以他雖然從邪僻不直的道路上出發,而走在昏暗不明的路上,是要由此振興大道、成就大業,就好比要走出叢林就不可能只走筆直的道路,要拯救溺水的人就不能不沾濕雙腳一樣。
    (卷四十一     淮南子)
    🍊貴德
    孔子說:「君子以言語教導人們向善,以身作則防止人們作惡,所以每說一句話之前,必定先想到它的後果,每做一件事之前,必定先考慮到它可能會造成的弊端,這樣人民才會說話謹慎而行事小心。」
    (卷七  禮記)
    🍊貴德
    人與人交往,要做到仁愛、寬恕、謙遜、禮讓,忠誠發自內心,信用顯揚於外,不聽信流言蜚語,愛憎沒有偏私,私下相處謹防指責別人短處,聚會多說別人長處。有負於我的人,我對他更加寬厚;   懷疑我的人,我對他更加誠信。別人有禍患災難一定相幫,暗中施恩於人而不圖回報,暗中成就好事而不求人知。勤勉不懈於此,終身不改,哪有與這樣的人結交還憎惡他的呢?
    (卷四十五   昌言)
    🍊貴德
    難忍一時之怒,便忘記了自身的安危和父母家人的禍福所繫,不是太糊塗了嗎?
    (卷九   論語)
    🍊貴德
    孔子說:「所居之處有賢德之人為友,這是福氣之所在。」
    (卷四十六    中論)
    ❤孝悌
    曾子說:「孝子奉養父母,敬備禮樂以使父母的耳目愉悅,要使父母的寢處起居安適,對於飲食各方面,都要盡心仔細地照料和侍奉。父母所鐘愛的自己也應鐘愛,父母所恭敬的自己也恭敬。」
    (卷七    禮記)
    ❤孝悌
    人子侍奉雙親,不離開父母的身旁,不厭煩勞苦之事,恭恭敬敬聽從父母的話不違背,體恤父母的需要盡力侍奉。父母身體不安,自己就無法安睡;父母沒吃飽,自己就無法進食。勤勉不懈於此,終身不改。
    (卷四十五    昌言)
    🏞度量
    君子自己德行良善,也歡喜別人德行良善;自己有才能,也歡喜別人有才能。君子喜歡別人行善卻不催促逼迫,討厭別人作惡卻不嫉惡如仇,不先料想別人品行不好,不懷疑別人不守信用,不對別人的過錯感到幸災樂禍,而是成全別人的善心善行。
    (卷三十五   曾子)
    🏞度量
    漢高祖原是崤山以東的一個普通人,起兵之時,天下的英雄豪傑爭先恐後地歸順他,賢良之人群聚而樂於為他所用,所以能夠統一天下,沒有人能夠阻擋他。只因他法令簡略,心量寬大,能包容天下各類人才(讓他們各自發揮所長)。
    (卷五十    袁子正書)
    ❤仁義
    仁厚是德行的根本,忠誠是道義的要素。仁厚的人不會遺棄疏遠故舊,忠誠的人不會忘記領導(的恩德),這是高尚的品行。
    (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仁義
    所謂「仁」,就是愛人。愛人,是為人父母的品行。能像父母一樣愛護人民,所以能興辦有利於天下百姓的事。所謂「義」,是能辦別事物的道理。做事合情合理,所以能為天下百姓消除災害。興利除害,是賢人的事業。
    (卷五十   袁子正書)
    🍠戒貪
    天下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了,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身後的禍患。
    (卷十二   吳越春秋)
    🥬勤儉
    節儉是偉大的美德,奢侈是嚴重的惡行(因為節儉可培養愛敬之心,奢侈則產生很大後患)。
    (卷二十九    晋書上)
    🧊懲忿
    君子看到損掛,就知道應當善於掌控自己的憤怒,克制自己的欲望。
    (卷一   周易)
    🌈反身
    修養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責難別人,就會免於遭受禍難。
    (卷四     春秋左氏傳上)
    🍀立節
    子罕說:「我把 【不貪】看作寶物,你把玉石看作寶物。如果你把玉石送給我,我們兩人就都喪失了寶物,倒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
    (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孝悌
    為人子之道,沒有比愛惜自己的身體,保持良好的品行,從而讓父母因子女賢德而得到榮耀更重要的了。
    (卷二十六   魏志下)
    ❤孝悌
    孝敬、仁義,是各種品行當中最重要的,也是為人處世的根本。能孝敬,則家族內部就會安定;有仁義,則會受到鄉親們的尊重。這就是德行養成於自身,好的名聲就會顯揚再外了。
    (卷二十六    魏志下)
    🍀為政
    因此,百戰百勝,稱不上是最高明的;不交戰而使敵兵降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卷三十三   孫子兵法)
    🌱慎始終
    有功勞而且懂得謙虛的君子,能夠保持謙德至終,凡事都會吉利。
    (卷一    周易)
    🌲養生
    眼所喜歡看的,不可依從;耳所喜歡聽的,不可順應;鼻所喜歡聞的,不可放任;口所喜歡吃的,不可隨順;心所貪求的,不可恣意放肆。所以迷惑眼睛的,必是美貌華飾;迷惑耳朵的,必是艷歌俗曲、靡靡之音;迷惑鼻子的,必是芬芳馥鬱的香味;迷惑口舌的,必是珍饌佳餚;迷惑心靈的,必是權勢利祿與功名。五者全都被迷惑,就可能要遭遇災禍、危害生命,這不是確信無疑的嗎?因此他們仰制自己的欲望,比預防堤防崩潰還更認真嚴肅;他們制約自己的秉性,比用腐朽的繩索套著奔馬還更小心翼翼。所以內則能保持長壽,外則免除世上的禍患。
    (卷五十  抱朴子)
    🍒因果
    道德深厚的人一定會獲得吉祥美好的回報,與人結怨太多的人,一定會招來深重的禍患。所以說,沒有比仁慈更大的美德,沒有比苛刻更大的禍患。
    (卷四十二      新序)
    🎊知人
    咎繇說:「啊!人的德行有九種類型:一是秉性寬宏而不失莊敬有度;二是性格柔和而能建功立業;三是老實忠厚而又謙恭嚴肅;四是精於治事而又恭謹敬慎;五是為人柔順而能勇敢有為;六是言行正直而又態度溫和;七是性情平易而有操守;八是性格剛斷而篤實穩健;九是堅強不屈而所作所為又都能夠合乎道義。表彰符合這九種道德標準的人,天下就會吉祥!」
    (卷二   尚書)
    🧧謹慎
    孔子說:「君子處在自家的庭院中,發出言論之後,如果言論是美好的,那麼千里之外都能得到回應,何況是近處呢?處在自家的庭院中,發出言論之後,如果不是美好的,那麼千里之外也會背棄它,何況近處呢?言論從他本身發出來,影響到民眾;行動發生在近處,卻顯現在遠處。言論和行動,對君子來說好比是門戶的轉軸或弓箭上的機關一樣。門軸和機關的發動,關係到的是得到稱讚還是羞辱。言論和行為,是君子能夠影響天地萬物的因素,怎能不慎重呢?」
    (卷一    周易)
    🍃風俗
    假使天下的人都違背道義去追逐利益,那便是君主所最為擔憂的事了。
    (卷二十五    魏志上)
    🧧謙虛
    子路上前問道:「請問夫子,想要保持盈滿卻不傾倒,有辦法嗎?」夫子說:「聰明睿智,而又能保持敦厚若愚的態度;功蓋天下,而又能保持禮讓不爭的態度;勇力足以震撼世界,而又能保持小心畏懼的態度;擁有四海的財富,而又能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損之又損之】之道啊!」
    (卷十   孔子家語)
    ❤💯改過
    君子看到益卦,就知道見到別人的善言善行就應該努力效仿,有過錯就要立即改正。
    (卷一  周易)
    ❤💯改過
    哪個人沒有犯過錯誤?犯了過錯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善行了。
    (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改過
    人最高的境界是沒有惡念,其次是有了過錯能早早地斷絕,其下是錯誤復犯後終能改過。
    (卷三十五     曾子)

  5. 所以吉祥的人,因為他的 ♥️語善♥️視善♥️行善 ♥️一天有三種善事,積滿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福於他。
            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意即:「其人有聰明才智,又能夠深入觀察,卻使自己陷入死地的,這種人大多是喜歡譏笑批評他人。)
            宋朝鎮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幾件善事,四十年不曾間斷。有人向他請教,葛繁說:「我沒有其他方法,只是每天做一兩件利益他人的事情而已。」因而指著座位間的踏板說:「如果這個踏板放得不正,就會妨礙人走路,我就隨手將它擺正;又如別人口渴,就請他喝水。這些都是利人之事,從公卿將相到乞丐都可做到,只要持之以恆地去做,自然就會得利益。」
            後漢的管寧,遇到窮困的親戚或鄰居,家中米糧不夠,管寧必會分送食物救濟他們。遇到為人子女的,必定跟他說孝道;遇到為人弟兄的,必定跟他說悌道;遇到為人臣子的,必定跟他說忠道。他的容貌謙恭言語柔順,能夠藉事勸導人向善,有慚愧心的人,無不受其感化。
            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有人柔順,有人剛強;有人謹慎保守,有人豪放縱情;有人喜歡安靜,有人喜歡興風作浪。在遇到事情時,對是非判斷各有不同,總要看情況來圓滿其事。勿因自以為是,要對方必合我意,豈不又起爭執?即使有不合情理之處,讓人不忍旁觀,也只能心平氣和婉轉勸導,能做到如此地步,哪有不和睦的道理?
            現在有許多親兄弟相互失歡,有些事情本是微不足道,最後卻弄到無法化解;只因失歡之後,各自負氣不肯相讓。如果其中有位較賢明的,甘願自己吃虧,能先低下心氣,先侍奉應承對方,主動與對方說話;則彼此就會開始應答,漸漸地恢復和好,像以前平時一樣。
            王陽明先生曾說:「舜能夠感化同父異母的弟弟-象的關鍵,就是不去看象的不對。我認為骨肉至親之間,只應講情不應講理;如果一味地執著於理,必然會傷到感情,而傷到感情就不合理了。」
            有人問宋朝的程子說:「事奉兄長已盡到情理,卻還得不到兄長歡心,那該怎麼辦?」程子回答:「只要以至誠心盡到孝敬,並不需刻意表明自己心意就可以了。」又問:「應要如何對待弟弟?」程子說:「只要誠心盡到友愛就可以了。」
            宋朝的法昭禪師有一首偈子說:(意思是說:同一血氣的兄弟,就像樹木枝葉一樣各自發展,不要為了一些言語意見不同而傷感情。每次再相見時,人就老了一回,世上還有多少時間能夠再當兄弟?兄弟同住一起只要能忍就平安,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起爭端,目前自己生了兒子又是稱為兄弟,自己要做好榜樣給兒孫們看齊。)

    ♥️友悌♥️哥哥友愛弟弟,弟弟尊敬哥哥。
    古人說:「薄待兄弟便是薄待了父母,薄待堂兄弟便是薄待了祖宗。因為樹木的根若有虧損,它的枝葉必會敗壞。」
            隋朝時有位僧人,年紀已有一百多歲,曾告訴大眾說:「貧僧尊敬老人,就和尊敬自己父母一樣,事奉他們,就如同事奉菩薩一樣;凡是可以讓我盡力時,我沒有不盡心去做。貧僧今生能通達佛法真義,又能活得長壽,這都是因為尊敬老人所得的福報。所以希望大家不可欺侮老人,以致損福折壽。」

            文昌帝君說:「讀書人隸屬於我薄冊管轄的人,都從「敬重文字」中得來。」

    明朝的陳薦夫先生說:「仁慈的人捐出未用的多餘錢財,有智慧的人施捨不望回報的厚德,使將被殺害命在旦夕的生物,能在利刀宰割下脫困延命;使其驚駭無望的魂魄,能在瀕臨滾燙的鍋鑊上得救。這種功德,有三種是不固定放生,有的是對生物放生,有的是對人的放生,有的是自我放生。
    凡像這些放生事情,隨著機緣及個人能力,選定適當時機去做,千萬不可以為殺害小動物就不是傷害,也勿以為放生小動物就沒利益。不要因怕勞煩而阻絕放生善念,不要因價錢談不攏而放棄放生善緣。

    所以只要放下殺生,必定就能長生。
    對人也應關懷。有些人受連累情況值得憐憫,有些人受冤枉或困窮未能受到救助;有些人遇到盜賊水火等災厄,有些人受疾病侵害生命垂危;有些人因經商失敗無法生活,有些人積欠賦稅無法償還想自殺。這些人如能以財貨幫他們打開生路,設法幫他們處理事情就能夠使他們脫困。這種人我來給他們放生,這比對動物的放生,更應去關心。所以回想我過去窮困時,希望別人救助的心態,自會感同身受盡力去關照;推想他人救護我時那種感恩心,自然心中就有功德歸屬感。」

    漢朝的楊寶在九歲時,見到一隻黃雀被凶猛的大鴟鴞撲擊,掉落到地面;黃雀受傷跌落地後,又被群蟻圍困。楊寶趕快救起黃雀,放在箱裡保護,並用黃花餵食。等黃雀羽毛恢復後,立即將牠放走 有一天晚上,一位黃衣童子來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又稱王母娘娘、瑤池金母)的使者,在我前往蓬萊(又稱蓬丘,是道教先境三島之一)仙島途中,經過此地遇到災難,幸而被你所救。為了感謝救命之恩,我要把這四個玉環送給你,它能讓你子孫將來作官都作到三公的高位,而且操守就跟玉環一樣潔白。」黃衣童子講完就不見了。後來楊寶生楊震,楊震生楊秉,楊秉生楊賜,楊賜生楊彪;祖孫四代全都官居三公,操守非常清白,當時確時沒人能跟他們相比。

    李士謙,字子約,隋朝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從小父親過世,事奉母親非常孝順。十二歲時,就被魏廣平王徵召為督撫的軍事參謀。家中富有,曾經出幾千石粟米借給鄉人濟困;剛好又碰到荒年歉收,就召集欠他粟糧的人家,把借據全都燒燬,並說:「債務都沒欠了。」來年春天,他又拿出粟糧種子分給窮人,因而救活許多人。有人死亡無錢埋葬,就幫他們埋葬。當地農民對他感恩載德,有人就稱讚他的陰德,李公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能夠知道,別人並不知道;現在你已知道,怎可說是陰德?」有一天,士謙夢到一位穿紫衣的神明告訴他說:「上帝嘉許你所積的陰德,要使你的後代昌盛無比。」

    玄天上帝說:「遇到他人患難顛沛時,如能善用一句善言解救,這種功德,上可資薦祖先,下可福蔭兒孫。」又說:「推陷人和扶持人,一樣都是用手;陷害人與讚歎人,一樣都是用口。寧可用扶人的手,不要開害人的口;如能依照這話做,前程自然會長久。」

    關夫子(即關公)的訓文說:「願上天常生好人,願世人常行好事,願嘴巴常說好話。」

    《易經》說:「聖人能以委曲的方式來成就萬物而不遺漏。」
    《道德經》說:「聖人常善於救人,所以沒有放棄不救的人;也常善於救物,所以沒被廢棄的東西。」
    東嶽大帝說:「行善就像春天時田園裡的草一樣,雖然看不出它在生長,其實每天都有增長;作惡有如磨刀的石頭一般,雖然看不出它在減損,其實天天都在虧蝕。所以禍福都在暗中移轉,而迷惘的人則無法察覺。」
    清朝崇明島(在長江入海口)的黃永爵,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斷定他一生都沒孩子,只能活到六十歲。後來南洋有一條船在海上遇到大風快翻了,黃永爵就急忙拿出十兩銀子,雇買漁船去搭救,共救活十三條人命。後來又遇到那位相士,他驚訝地說:「你滿臉陰騭紋(相術家稱眼眶下的紋是積陰德而來),一定是累積很大陰德,不但會有兒子,且會考上狀元,你自己也能得到長壽。」後來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名叫振鳳,考中康熙己未年的狀元,自己活到九十幾歲才善終。
    慈為萬善的根本,也就是仁心。慈有兩種意義,一是救濟貧窮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殺生釋放生靈。積德累功的君子,不但要親愛自己親友,對人們也要仁慈,而對慈心所到之處,又應要擴及到萬物。
    《楞嚴經》說:「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意即:想要大地平坦,首先要平心地,眾生心平,大地就平)。」

    有位鄭鄰暴斃,到了冥府因為冥吏捉錯人,就放他回陽間,閻羅王向他說:「你回到陽間以後,要認真積德行善,看見有人殺生,你就為牠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聖號,被殺者即可仰仗佛力超生,你也可以得到福報。」
    從前江陰(江蘇無錫市之北),有兩位讀書人奉命修訂縣志,見到兩位守節婦人的事蹟,就將她們刪除。當地城隍廟的道士,夜晚聽到兩位婦女向神明哭泣說:「我們兩人一生苦守貞節,死後被載入縣志,現在卻無故被人刪除。」神明說:「這兩位讀書人本可考上甲科進士,既然掩蓋別人節義事蹟,理當削除他們官祿。」二位婦人聽後,就哭著拜謝離去。到了隔年應試時,兩人果然成績太差,而被削除廩生俸祿,因此氣憤憂鬱而死。

    書名:集福消災之道
    選錄插圖本
    歡迎翻印🍀

  6. 積德累功
    宋朝的魏國公韓琦,年少就登科官運亨通。他平時為人能慎終追遠盡孝於遠祖,養育宗親姪兒,有如自己兒子,並照顧同宗百家的衣食生活,凡有皇帝恩賜,必先分送親友享用。當了三朝宰相,如果有利國家之事,無不盡力去做,希望盡己忠誠之力,使天下能得到太平。平時教導兒女為人做事要有道義,要求非常嚴格,並且不可犯錯。他的言行舉止,都是出於至誠。周濟別人危急,如果財力不夠,常捐出自己的衣服家用古玩喜好之物,甚至連夫人所載的飾物,都拿來幫助別人。在故舊好友中,常有數十家貧寒子孫依靠他生活。
    在他擔任益州(今四川德陽縣北)安撫使時,有一年碰到大饑荒,於是為百姓減輕甚至免除稅捐的糧食。同時勸募富家,促其捐贈粟糧給國家幫助饑民,並授其官職。又勸募壯丁當兵,因為一人當兵,可以養活一家人。在宋仁宗明道年間,由於災難頻仍,百姓生活困苦,他就勸導有能力者繳納栗糧,並請善心富有的人,依「常平法」收購糧食,發給貧戶煮稀飯,救活饑民一百九十餘萬人。
    在并州(今山西常水與衛水間)當知縣時,河東的風俗,人死了用火葬,韓公就買空地,使他們有地方可埋葬。任職於大名府(今河北廣平縣東南)時,事情不分大小,必定親自詳細視察。雖然有時生病,也要卧床批決公文。有人勸他可委託別人或部屬處理,韓公卻說:「訴訟獄政事情,乃是百姓大事,而其生死得失,往往在一言之間就決定,怎可不謹慎呢?我常提醒自己,恐怕有沒注意到的地方,使事情不能圓滿,怎還敢委託別人?」
    有一次,有人進獻兩只玉杯,韓公就以百金買下來。每次宴客時,特別放在一張桌上,下面墊以錦布,以供客人觀賞。有一天韓公宴請管理水運的官員,一位小吏誤觸桌子,玉杯就掉地破碎了,眾人都嚇了一跳。韓公卻神色自若,笑著對客人說:「凡是東西,必有造成和毀壞的時間,這都是定數。」又回顧那位小吏說:「這是小失誤,你並非故意,不用害怕。」在座的客人都非常讚歎佩服他的為人。
    當韓公率兵駐紮武定(今山東惠民)時,有天晚上在寫信,一個侍衛小兵手執蠟燭在旁侍候,這士兵偶看他處一時疏忽,燭火就燒到韓公鬍鬚,他只以衣袖拂拭鬍鬚,依舊照常寫信。一會兒回顧士兵,則已更換另一人。韓公怕他主管鞭打他,於是大聲呼叫說:「不要徹換,他現在已能執穩蠟燭了。」眾人聽到此事,無不感歎佩服。韓公活到高壽去世,死時有大星隕落,其聲就像雷一樣。死後被皇帝追諡為忠獻。他有五個兒子,都很富貴顯達,子孫昌盛無比。
    【說明】常平法為唐代劉晏所定調節糧食的方法。豐年時高價收買穀物,饑年則低價賣出。

    宋朝的李昉,諡稱文正,深州饒陽(在今河北境內)人。年老退休時,剛好遇到元宵節皇宮裡張燈結彩,太宗皇帝就命安排車駕迎他入宮,並賜他坐在自己旁邊,還親自拿著御用酒樽為他斟酒,挑選最珍貴的果核賞賜他,並對他說:「卿真是一位善人君子,兩次擔任宰相職位,從未有傷人害物之心,這是朕最懷念卿的地方。」李公回家後訓誡兒子說:「我在相位時,雖沒建立奇功偉績,可以驚動世人;然而不曾隱蔽別人善行,忘記提拔肯上進的人,不在隱蔽處欺瞞自己良心,估量自己德行,謹守自己本分,這四點我自認有確實做到。今天承蒙聖上在群臣面前,稱讚我為「善人君子」。說到善人君子,孔子還說沒見過,我是何等人,怎麼敢承當?你們應當感念聖上對我尊重褒獎的話,努力實踐我所說的四點。對於君王要盡忠,對於尊長要盡孝;以此謹慎修持自立自強,如此或可做到不辱祖先了。」他的兒子宗諤,格守先父訓誡,成為當時名人。

    春秋時齊景公的宰相晏平仲,經常乘坐破舊的車及瘦弱的馬,恒子認為他有隱瞞君王賞賜之嫌。晏子回答說:「自臣下受君王提拔顯貴後,我父親家族,人人都有馬車乘坐;母親家族,每人衣食都很富足;妻子家族,沒有挨餓受凍之人;齊國讀書人依靠我吃飯的有三百多人。如此到底是隱瞞君王賞賜,還是彰顯君王賞賜呢?」
    【再析】晏子這樣可說善於敦睦宗親了。人人如能有此存心,還會發生攻擊揭私的弊病嗎?

    明朝的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他說:「結交朋友最主要的是能謙下,互相見面時,必須虛心謙卑,要親和恭敬能包容;大概對人要少用規誡指謫的口氣,多用真誠褒獎鼓勵的心意去感動人。」

    溫節孝先生說:「結交朋友,只要取其長處,不要計較他的缺失。遇到性情倔強正直的朋友,要能忍耐其暴戾氣習;碰到才智高超出眾的朋友,要能忍耐他無拘無束的氣習;遇到樸實憨厚的朋友,要能忍耐他那種愚拙不通的氣習;碰到輕薄放縱的朋友,要能忍耐他那種輕浮的氣習。能這樣做,不但可獲得很多好處,也是保全交誼的最好方法。」

    宋朝哲宗黃帝,在宮中折撕柳枝作遊戲,程頤說:「春天萬物正在生長,不可隨意催折樹枝。」皇帝很高興地接受建議。程頤慶賀說:「陛下如能推此仁心及於天下,帝王治國的重要方法,全都在這裡了。」又聽說春秋時衛國高子羔,對正在成長的東西不去折損;宋朝的周濂溪,不亂除庭園草木,說是要與自己的生機一樣。這都是聖賢以仁愛存心,不忽視細微之處的意思。

    顏光衷先生說:「忍這個字最難做到,能忍的人,他的德量必定很大。到不能忍時,已是驕傲貴慢的氣息滿溢出來。」

    孟子說:「上天將要降大任給一個人時,必先磨練他動心忍性的功夫。」
    大概來說:「布施救濟別人,不免受到他人瞋恨;要為別人打算,則不必害怕被人怨恨責難。要擔任大事的人,就必須要能任怨;要勸化他人,也不要避諱別人譏諷批評。心存寬厚待人,有時會遭到他人譏笑侮辱;這些種種橫逆都是自然隨之而來的,若不能明白個中根由,那就不是真正能善於自處的人。」

    明朝顏茂猷先生,是平湖(今浙江境內)人,教誡子弟說:「凡未經過忍耐功夫磨練的人,絕不知道忍字有多麽困難;若非心中善惡念頭交戰,也絕不會體會到忍字是多麼奧妙。一個人若不能忍辱耐苦,縱然是有善心,一旦被人激怒,就會立即瓦解,一受到挫折就墮落了。
    蘇州有位吾姓老翁,家裡很窮又沒職業,他常到富貴人的家中,勸他們要多行方便做善事。有時遇到個性貪婪粗暴的人,也一定會想盡辦法勸導感化他;看到別人做善事,必會獎勵贊成,所以善德非常多,無法一一敘述。他的兒子吾從周,少年時就考取功名,而吾翁也活到很大的歲數。
    宋朝的陳堯佐(世稱穎川先生)在當廣南(今屬雲南省)漕運使時,當地的風俗,人生病了不吃藥,卻去求神問卜,向鬼神禱告,很多人因而病死。陳公於是蒐集許多家藏驗方,刻在驛站館舍的石碑上,當地的人,依照藥方服用,因而救活了很多人。
    明朝的陶安,是當塗(今屬安徽省)人,太祖任命他為黃州(今湖北黃岡)知縣,並告訴他說:「你要善於撫育百姓。」陶安就恭敬地稟承皇上的指示,到黃州時,免除賦稅,省除繁雜的工役,勤於官員的教育,減輕刑罰,百姓對他都心悅誠服。皇上又召他為學士,升調到江西行省,擔任參知政事,在職期間,他對於政事無不盡心盡力,以配合皇上的命令。陶安死時,皇上親自撰文致祭,並贈諡封號以庇蔭子孫。後來,子孫都考上科第的榜首,為輔佐君王的榜首,為輔佐君王的執政大臣。
    從前淮陰(今屬江蘇省)有位強富,平時謹慎持身,待人接物都很謙和,有一人仗著酒醉來辱罵他,強富閉門不予理會,家人和左鄰右舍都看不下去,強富說:「在這元旦佳節,誰不會喝酒?酒醉後發狂是人之常情,如果和他計較,多沒度量!」
    就這麼一句話,已經感動上天的神明,當晚小睡時,夢見來到一處場所,看到一位載金冠穿紫袍的人,對他說:「你能於天臘日的早晨,忍耐別人所不能忍耐的事,上帝嘉勉你,賜給你福祿及壽命,你的子孫世世代代都當官。」這時,忽然被家人叫醒。後來,果然活到八十幾歲,有二子一孫,都被推薦為明經(唐朝時以經義所取之士,清朝時則稱貢生為明經),至今子孫都飛黃騰達沒有斷絕。
    林退齋尚書在臨命終時訓誡子孫說:「你們只要學吃虧就對了。」從古以來的英雄,也因能忍辱吃虧,而成就了許多事情。

    😊💯♥️百善孝為先😊♥️💯據說這是森羅殿上千古不易的鐵律,所以鬼神很喜歡孝順的人。

    書名:集福消災之道
    選錄插圖本。
    歡迎翻印。

  7. 給在看這留言的你🥰♥️😊♥️💯是帥哥美女💯🥰♥️😊♥️💯漂亮佛菩薩你好💯😊尊敬佩服 ♥️鞠躬♥️祝福你萬事如意 ♥️😊♥️心想事成😊♥️事事順利 😊♥️多福多壽 😊♥️幸福圓滿😊♥️榮華富貴♥️😊♥️學識淵博 ♥️😊♥️健康平安😊♥️天天快樂♥️😊♥️福壽祿善德圓滿😊♥️財源廣進 😊♥️♥️♥️💯子孫定成聖賢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