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說高雄最新的人氣文化地標,絕對非「內惟藝術中心」莫屬!先前11月試營運期間,曾創下6天破萬人參觀紀錄,在地居民與外地旅客紛紛朝聖,一度蔚為話題。這個藝術中心是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轄下三館美術館、史博館、電影館,以「藝術典藏教育推廣」為主軸共同規劃,乍聽或許覺得生硬,但其實更顯示出它的不設限,畢竟同時結合典藏展覽、修復空間、親子影廳、文創商品、輕食餐廳等複合式機能的藝文場域可不多見,因此看到長輩、親子或年輕族群,各世代同時都在打卡或觀展的畫面,也一點都不奇怪。
建築設計由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RickyLiu & Associates Architects+Planners規劃,不規則外觀是為了呼應高雄柴山綿延起伏的山形,整體更是一座與自然景觀共構共融的帶狀式輕量綠建築,讓人從還沒進門就忙著掏出手機打卡。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原來藝術中心的大門朝向最初考量西曬等問題,並非面向內惟社區,然而舊名「內圍」的內惟,其實曾是高雄平原的重要聚落,也曾為平埔族馬卡道族的生活場域,還因水泥、鋼鐵等產業發展,輝煌一時。後來卻因馬卡道路以西的鐵路縱貫線阻隔,致使西側社區發展停滯,為了帶動都市更新、達成所謂「文化平權」,藝術中心的大門才從面對美術館園區轉向內惟社區,也是對當地居民的致意。
走進館內,會發現沒有一定的參觀動線,也沒有作品必須設置在展間的規範,與傳統美術館大不相同。以「策展設計」、「與空間對話」、「社區對話」等三個核心概念組成的首展「解惟.解圍」,作品散見於館內各處,例如在大廳我們會看到美國觀念藝術家約瑟夫.科蘇思以巨幅霓虹燈創作的《世界地圖(臺灣)》,還原17世紀《臺灣海圖》中的西海岸輪廓;先前還有台灣藝術家陳怡潔從動漫世界的柴郡貓、小甜甜甚至《冰雪奇緣》的Elsa擷取靈感,變成同心圓的創作《極速飛行》,下週此地則將局部換展、進駐「無人交響樂團」作品。
再轉個彎,先穿過用色活潑的親子區,又會看見藝術家涂維政以「未來考古學」的角度想像內惟埤,創作出看似出土文物實非真正考古的《內惟埤考掘》;繼續往前,左邊是高雄藝術團體「走路草農/藝團」以日治時期左營桃子園因興建軍港而遷村至內惟與新庄仔兩地的歷史為發想,所創作出的《兩個太陽》系列,共包含三組作品;一旁則是泰國印度裔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的作品《內惟戲院》,透過實際社區訪談與文史脈絡爬梳,將內惟與泰北的「移民性」與「多元性」融入其中。
除了各種媒材的藝術創作,這裡還有攜手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推出的「開放式修復中心」,民眾有可能碰巧透過大幅玻璃落地窗觀看到專業修復師修復藝術品的過程,也可預約定期舉辦的修復職人講座、藝術問診與導覽等活動。喜歡看電影的人還可到由高雄市電影館經營的雙影廳,除了曾做為高雄電影節場地搶先曝光,平時還會選播藝術類院線片、名導影展,甚至適合親子、結合映後帶動唱的「長短腳電影院」。離開前再逛一下有11個國內外設計師品牌進駐的「內惟翩翩」選物區,或不妨到有藝術、設計、生活等領域選書的「內惟閱讀」空間,坐下來看看書,度過一個屬於自己的沉靜時光。
內惟藝術中心
電話:(07)553-8935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馬卡道路329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11:00~21:00,週一休
網址:https://www.nwac.org.tw/tw/
備註:免費入場,週二至週五開放自由入館參觀;週六、日與國定假日採預約優先入場,須提前線上實名預約,實施分時段、分流方式入館;修復中心每個月第三個週六會舉辦職人講座,限額20人,當天16:15~17:15提供藝術問診,每場次限額5名,每人可諮詢1物件、以當月講座材質為主;每週日15:00~15:30為「導覽日」,一場次至多20人,以上活動需事先於官網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