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5 11 月


諾貝爾獎的第二天,輪到物理學獎登場,由於領域包羅萬象,從最微觀的量子力學,到最宏觀的天體運動都屬於物理學範疇,外界難以預測,而得主也在剛剛揭曉,由美國、德國和瑞典3名學者共同獲獎,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約3250萬台幣)獎金。

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台灣時間10月3日下午5點30分揭曉,共有3名物理學家榮獲殊榮,分別為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皮耶爾奧古斯提尼(Pierre Agostini)安妮呂利耶(Anne L’Huillier)獲得這項殊榮。

奧古斯提尼、克勞斯和呂利耶創造了足夠短的閃光,可以拍攝電子極快速運動的快照,呂利耶發現了雷射與氣體中原子相互作用的新效應,而奧古斯提尼和克勞斯證明,這種效應可以用來產生比以前更短的光脈衝。

其中,克勞斯是匈牙利裔奧地利物理學家。他的研究小組產生並測量了第一個阿秒光脈衝,並用它來捕捉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標誌著阿秒光脈衝的誕生。原子物理學。至於呂利耶則是史上第5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女性得主,她致力於超短脈衝雷射光與原子之間的交互作用,也是透過實驗證明高階諧波(High harmonic generation)產生的首批科學家,對原秒脈衝理論有重大貢獻。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圖/翻攝自推特)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圖/翻攝自推特)  
Share.

Leave A Reply